
一、僅有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的簽字,合同未加蓋公章的,能否認定為是公司的行為
根據簽字等同于蓋章的規則,加之蓋章問題的本質在于是否有代表權或代理權,故只要有證據證明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是以公司名義而非自身名義簽訂合同的,就應認定為是公司行為,由公司承擔法律后果。二、先在空白合同書上加蓋公章,后確定合同內容的,公章顯示的公司應否作為合同主體承擔責任
通常情況下,是先有合同條款后加蓋公章,故加蓋公章的行為除了表明是公司行為外,往往還有對合同條款予以確認的性質。但在空白合同上加蓋公章的場合,則是先加蓋公章后有合同內容。此時,務必要嚴格考察空白合同持有人與公司之間是否具有代理關系,來綜合認定合同效力是否及于公司。空白合同持有人確實具有代理權,或足以使交易相對人相信其具有代理權的,在空白合同上添加的合同條款效力及于公司。反之,僅僅根據持有蓋章的空白合同這一事實,尚不足以認定其具有代理權,應按無權代理規則處理。三、公章的種類與文件的種類是否必須要相匹配
公章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公章、財務章、合同專用章、發票專用章。原則上,公章的種類與文件的種類要相匹配,在最高法院(2014)民申字第1號陳某某與國本建設有限公司、中太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民間借貸合同糾紛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當事人在借款合同上加蓋具有特定用途的公司項目資料專用章,超越了該公章的使用范圍,在未經公司追認的情況下,不能認定借款合同是公司的意思表示。該觀點總體可值贊同,但尚須追根溯源。之所以不認可超出公章特定用途的蓋章行為的效力,本質上并非公章本身代表了某種意思表示,而是因為蓋章之人缺乏代理權。反之,如果蓋章之人確有代理權的,即便超出公章的使用范圍,亦不宜認定合同無效。故公章須與文書種類相匹配的要求,并非絕對。即便考慮此種要求,實務中仍需要考慮交易習慣,盡可能保護相對人的合理信賴。借款合同加蓋公司項目資料專用章固然不太符合交易習慣,但如加蓋的是財務章,似亦在情理之中。故在匹配度的認定上,還要根據通常的交易觀念從寬予以認定。四、能否以與備案公章不符為由就認定某一枚公章是假公章司法實踐中,公司通常以涉案的某一枚公章為假公章為由提出合同不成立或無效的抗辯,理由則往往是與備案公章不符。公章的備案,既有公安機關的備案,也有工商管理部門的備案。就民商事審判來說,更多地涉及工商管理部門的備案問題。公司使用備案過的公章,即便該公章實際上已經廢棄不用了,只要相對人信賴該枚公章仍在使用的,法律就要保護此種信賴。但要求相對人在任一交易活動中都去核查公章的真偽,是不符合交易便捷原則的,因此,相對人不應負有審核某一公章是否為備案公章的義務。故在公司使用備案公章以外的其他公章場合,法院不能以相對人未盡審核義務為由,就認定公司的該枚公章為假公章,除非公司能夠舉證證明該枚公章確實是偽造的、廢棄不用的公章。當然,相對人也可以通過舉證證明公司使用的該枚備案公章以外的公章,曾在此前的交易中或者在與其他的交易中使用過等事實,證明該枚公章就是公司的公章。與公章備案相似的是預留印鑒。所謂預留印鑒,是指存款人在銀行開立銀行結算賬戶時留存的、憑以辦理款項支付結算的權利證明,也是開戶銀行收付結算的審核依據。預留印鑒約束的對象主要是銀行,對交易當事人并無拘束力。在存款人預留印鑒的情況下,銀行未盡審核義務,因向他人付款導致存款人損失的,應根據約定承擔繼續付款責任。來源:《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理解與適用、民事法律參考
公司法定代表人或其他人員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決議,而擅自以公司名義對外擔保,該公司擔保的效力如何認定?很多法院傾向于判定該擔保合同有效。無論相對人是否善意,都讓公司承擔擔保責任,使很多公司苦不堪言。如下是常見的兩種裁判觀點:1、根...
審慎認定公司股權估值調整協議等新類型合同的效力 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政策三、最高人民法院審判業務意見 四、《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2014年第8期五、鏈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述 對賭協議中的股權回購條款與保底條款有類似的地方,但也有本質上...
裁判要旨案情介紹 一、案涉不良債權由廣州中院生效(2005)穗中法民二初字第197號民事判決所確認,該債權自農行流花支行于2011年9月轉讓至東方資產廣州辦事處后,又于2014年1月15日轉讓至正中公司,后經廣州中院在執行程序中裁定變更申...
案情 分岐 解析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主要理由如下: 1.立案在先的案件需要繼續執行的情況,故不宜對后案終結以免對前案的正常執行產生歧義。執行終結是指在執行程序中,因出現法定情形,執行程序沒有必要或者不可能繼續進行,因而依法結束執行程序...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你院《關于債權人主張公司股東承擔清算賠償責任訴訟時效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十八條的規定,作為清算義務人的公司股東怠于履行清算義務導致...
▌1、問題的提出《合同法》第113條是違約情形下守約方向違約方主張可得利益損失的直接法律依據。但由于《合同法》113條對于可得利益損失的規定過于原則,對于是否應當支持及如何計算、認定可得利益損失,法院經歷了從極少支持到謹慎支持,從隨心所欲到...
印章管理對于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司法實踐中,若公章使用不夠規范,有時甚至會導致加蓋公章的文書喪失法律效力。 如:若僅簽字未加蓋公章,合同是否生效?先在空白合同上加蓋公章,后確定合同內容的行為是否合規? 一...
1.民間借貸糾紛所涉及的有關法律法規是什么 從我國現行的立法情況看,目前涉及民間借貸的法律主要有《民法通則》、《合同法》兩部法律。其中,《民法通則》對民間借貸合同的規定比較原則,只規定了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而《合同法》對民間借貸的規定...
裁判要旨雙方當事人雖簽訂了《股權置換協議》,但后續簽訂的系列協議以及雙方的履行行為,都表明雙方對股權轉讓達成了一致的意思表示,特別是一方當事人在支付款項時明確表示:該款項為股權轉讓款并確認系履行雙方之間的《股權置換協議》等相關協議,因此,當...
內容提要: 從《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開始,學術界和實務界對違約金的性質、判斷違約金過高的標準以及如何調整就一直爭議不斷,相關的文章、論述已經很多了。本文不講歷史淵源不講英文單詞,也不搬出各國的法律來比較,只從實務角度出發,通過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