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裁判要旨】
通過隱名代持方式投資擬上市公司,因違反相關股權清晰的監管規則,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而無效;代持協議無效,因代持所產生的投資收益應根據雙方過錯以及貢獻大小等情況進行公平與合理的分割。
該案中,原告楊金國在常州亞瑪頓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與林金坤簽訂《委托投資協議書》約定,林金坤受楊金國委托,將楊金國以現金方式出資的人民幣1200萬元,以林金坤名義投資收購亞瑪頓公司的股權,以謀求在亞瑪頓公司投資所實現的資本增值;林金坤承諾以楊金國的出資額代為楊金國投資并持有亞瑪頓公司總股本1%(即1200萬股)的股權。后楊金國與林金坤因協議履行糾紛成訟。經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作出(2016)蘇民終1031號民事判決,認定雙方間代持股協議有效。該案經最高人民法院再審作出(2017)最高法民申2454號民事裁定,認定雙方簽訂的《委托投資協議書》,違反公司上市系列監管規定,而這些規定有些屬于法律明確應于遵循之規定,有些雖屬于部門規章性質,但因經法律授權且與法律并不沖突,并屬于證券行業監管基本要求與業內共識,并對廣大非特定投資人利益構成重要保障,對社會公共利益亦為必要保障所在,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四項等規定,本案上述訴爭協議應認定為無效。具體理由如下:
訴爭協議即為上市公司股權代持協議,對于其效力的認定則應當根據上市公司監管相關法律法規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規定綜合予以判定。
首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6年5月17日頒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發行人的股權清晰,控股股東和受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持有的發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十二條規定:“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和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六十三條規定:“發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7年1月30日頒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發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忠實、勤勉地履行職責,保證披露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公平”。根據上述規定等可以看出,公司上市發行人必須股權清晰,且股份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并公司上市需遵守如實披露的義務,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這是證券行業監管的基本要求,也是證券行業的基本共識。由此可見,上市公司發行人必須真實,并不允許發行過程中隱匿真實股東,否則公司股票不得上市發行,通俗而言,即上市公司股權不得隱名代持。本案之中,在亞瑪頓公司上市前,林金坤代楊金國持有股份,以林金坤名義參與公司上市發行,實際隱瞞了真實股東或投資人身份,違反了發行人如實披露義務,為上述規定明令禁止。
其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授權對證券行業進行監督管理,是為保護廣大非特定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要求擬上市公司股權必須清晰,約束上市公司不得隱名代持股權,系對上市公司監管的基本要求,否則如上市公司真實股東都不清晰的話,其他對于上市公司系列信息披露要求、關聯交易審查、高管人員任職回避等等監管舉措必然落空,必然損害到廣大非特定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從而損害到資本市場基本交易秩序與基本交易安全,損害到金融安全與社會穩定,從而損害到社會公共利益。
裁判要旨
上市公司不得隱名代持股權系對上市公司監管的基本要求,公司上市系列監管規定有些雖屬于部門規章性質,但因經法律授權且與法律并不沖突,并屬于證券行業監管基本要求與業內共識,并對廣大非特定投資人利益構成重要保障,對社會公共利益亦為必要保障所在,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四項等規定,股權代持類協議應認定為無效。
案例索引
《楊金國、林金坤股權轉讓糾紛案》【(2017)最高法民申2454號】
爭議焦點
上市公司股權的隱名代持行為是否有效?
裁判意見
最高院認為:關于訴爭協議的法律性質及其效力如何認定,以及楊金國請求股權過戶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的問題。
(一)關于訴爭協議的法律性質。楊金國與林金坤簽訂的本案《委托投資協議書》及《協議書》,從形式上看為雙方之間的股權轉讓協議,但該協議簽訂于亞瑪頓公司上市之前,且雙方簽訂協議的基礎是亞瑪頓公司上市之后對于股權轉讓的事實不予披露,雙方交易的股權不予過戶,該股權仍以林金坤名義持有,并由楊金國與林金坤按比例共享公司上市后的股權收益;結合亞瑪頓公司于本案雙方協議之后的上市事實,以及亞瑪頓公司上市后林金坤仍持有股權,并代行股東權利等基本特征,本案以上協議實質構成上市公司股權的隱名代持。因此,本案訴爭協議的性質并非一般股權轉讓,而是屬于上市公司股權之代持。
(二)關于訴爭協議之法律效力。訴爭協議即為上市公司股權代持協議,對于其效力的認定則應當根據上市公司監管相關法律法規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規定綜合予以判定。首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6年5月17日頒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發行人的股權清晰,控股股東和受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持有的發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十二條規定:“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和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六十三條規定:“發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7年1月30日頒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發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忠實、勤勉地履行職責,保證披露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公平”。根據上述規定等可以看出,公司上市發行人必須股權清晰,且股份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并公司上市需遵守如實披露的義務,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這是證券行業監管的基本要求,也是證券行業的基本共識。由此可見,上市公司發行人必須真實,并不允許發行過程中隱匿真實股東,否則公司股票不得上市發行,通俗而言,即上市公司股權不得隱名代持。本案之中,在亞瑪頓公司上市前,林金坤代楊金國持有股份,以林金坤名義參與公司上市發行,實際隱瞞了真實股東或投資人身份,違反了發行人如實披露義務,為上述規定明令禁止。其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授權對證券行業進行監督管理,是為保護廣大非特定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要求擬上市公司股權必須清晰,約束上市公司不得隱名代持股權,系對上市公司監管的基本要求,否則如上市公司真實股東都不清晰的話,其他對于上市公司系列信息披露要求、關聯交易審查、高管人員任職回避等等監管舉措必然落空,必然損害到廣大非特定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從而損害到資本市場基本交易秩序與基本交易安全,損害到金融安全與社會穩定,從而損害到社會公共利益。據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本案楊金國與林金坤簽訂的《委托投資協議書》與《協議書》,違反公司上市系列監管規定,而這些規定有些屬于法律明確應于遵循之規定,有些雖屬于部門規章性質,但因經法律授權且與法律并不沖突,并屬于證券行業監管基本要求與業內共識,并對廣大非特定投資人利益構成重要保障,對社會公共利益亦為必要保障所在,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四項等規定,本案上述訴爭協議應認定為無效。
(三)關于楊金國請求股權過戶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鑒于訴爭《委托投資協議書》及《協議書》應認定為無效,而本案中楊金國系依據協議有效主張其股權歸屬,原審判決亦判定協議有效并履行,由此需向楊金國作出釋明后征詢其訴求意愿。并且,本案中雙方協議因涉及上市公司隱名持股而無效,但這并不意味著否認楊金國與林金坤之間委托投資關系的效力,更不意味著否認雙方之間委托投資的事實;同樣,也不意味著否認林金坤依法持有上市公司股權的效力,更不意味著否認林金坤與亞瑪頓公司股東之間圍繞公司上市及其運行所實施的一系列行為之效力。據此,因本案雙方協議雖認定為無效,但屬于“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情形,故楊金國要求將訴爭股權過戶至其名下的請求難以支持,但楊金國可依進一步查明事實所對應的股權數量請求公平分割相關委托投資利益。
來源:網絡
來源微信公號民事法律參考01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二終字第129號關于《會議紀要》中附條件支付轉讓款的約定是否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問題。社會公共利益一般是指關系到全體社會成員或者社會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主要包括社會公共秩序以及社會善良風俗...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并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
股權代持又稱委托持股,是指實際出資人為規避法律法規限制或由于其他原因,委托名義出資人代實際出資人對公司進行投資。 一、公司法之股權代持問題實務辨析 在公司實務當中,部分股東因為身份、征信或其他內在原因,...
很多企業家積累了一定財富后,開始投資各種股權項目,因為種種原因不想顯名,而選擇讓別人代持股份,那么,股權代持關系能否受到法律保護?簽訂股權代持協議,應注意哪些事項呢?以下我們結合案例來分析。 案例: ...
甲公司由4位發起人設立,每人出資250萬,注冊資本1000萬元。其中,股東李某因缺乏足夠的出資能力,擬向朋友張某借款150萬元。 張某聽李某介紹該公司前景后,產生投資意愿,兩人遂商定張某作為隱名股東,投入...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 丁廣宇 商業實踐中,基于隱私、成本、關聯交易等各種因素的考慮,股權代持行為較為常見,由此引發的糾紛也逐漸高發。《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2-2016股權代持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顯示,僅在該院,股權代持糾紛案件的年均...
但在很多情況下,實際股東(真正出資人、受益人)與工商登記和股東名冊公示的股東并不一致,股權代持安排則是產生這種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那么股權代持到底有效與否?以及如果股權代持無效,真正的出資人和約定受益人的...
股權代持是指:由實際的出資人委托他人用他人的名義代替實際出資人出資,名義股東不出資,由實際出資人出資,在工商登記中,股東的名稱顯示的是名義股東的名稱,名義股東代替實際出資人履行股東的權利義務,實際出資人隱身在背后指揮或者是控制名義股東實現對...
案例:問題的提出A與C約定,由C代持A享有的甲公司部分股權,甲公司的股東名冊及工商登記均顯示C為甲公司的股東之一。現B是A的債權人,D是C的債權人。B明確知悉A與C之間的股權代持協議,而D對此不知情。問:(1)D能否向法院申請查封C代持的A...
編者說:股權代持是許多高凈值人士選擇的管理財富的手段之一,在生活中也較為常見,同時也是家族財富管理中較為重要的一大主題。近幾年因隱名投資引發的代持股糾紛持續增長,近日上海二中院在《股權代持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中對2012年至2016年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