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國有上市公司的經理多數人不是貢獻太多,獲得太少。他們完全分享著兩種體制的好處,而不承擔獲得收益的任何成本。他們的任職不需要公開選拔競爭,經營業績也并不完全在于個人的能力與努力,卻可以自由處置公司資產
●在目前的體制下,推行股票期權制在中國并沒有充足的條件。如果逆而行之,只能為管理層攫取國有上市公司財富增加了一條公開的途徑。特別是在經理層有無限權力而其權力沒有約束的情況下,推出股票期權制更會問題萬端
最近,**微軟與花-旗銀行都要退出股票期權制。其實美國龍頭企業這樣做,應該在安-然事件之后就初露端倪了。因為安-然事件之后,一向為美國資本市場十分推崇的股票期權的問題終于爆發了。人們看到,這種制度安排預示著公司經理可能在短短數年時間內成為百萬富翁。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公司經理往往會不擇手段地抬高股價,甚至不惜以身試法。安-然等公司高層管理者的做法就是這樣。一句話,股票期權正在變為公司經理濫用權力和報酬體制的象征。
現在我們要問的是,為什么以往一直被認為對企業經理及員工最好的激勵約束機制會出問題?是制度設計本身有問題,還是沒有相應的制度實施環境?在美國,為什么股票期權制在1990年代會風光一時,而到2000年美國股市下跌時不僅風光不再,而且其種種弊端暴露無遺?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國內近年正在大力推廣股票期權制。這不禁要使人發問,在美國法律制度那樣健全、個人信用制度較好的情況下,股票期權制都會出問題,那么在中國的轉軌經濟中推行股票期權制能夠成功嗎?如果不能成功,國人在沒有搞清楚這種制度運作機制的情況下貿然推行,其后果會如何?如果出現了問題,其責任又由誰來承擔?還有,在最近**微軟與花-旗宣布放棄股票期權制后,為什么還有人認為,中國推行股票期權制是現代企業發展之必然?難道說中國真的對這種制度有回天之力嗎?等等。
以往,國內有不少研究認為,中國的上市公司質量低下,就在于對公司經理激勵不足,由此必然會造成上市公司普遍業績低下,相應地,作為公司所有者的股東難以獲得滿意的回報。因此,推行股票期權制是解決這種弊病的一種好辦法。也有研究表明,這幾年來實行股票期權制的公司在業績與公司的質量上并未有所改善,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公平和貧富不均的現象。
來源:國鼎股權一、國內股權激勵的起源與發展1、股權激勵的起源一晉商身股制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可晉商的身股制度是現在股權激勵的雛形的說法,認為其非常接近現代股權激勵概念,在激勵和約束商幫成員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晉商股份分為銀股、身...
一、期權激勵是什么 期權激勵是股權激勵的一種典型模式,指針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報酬偏低、激勵不足的現象,在公司中進行的有關股票期權計劃的嘗試,以期能夠更好地激勵經營者、降低代理成本、改善治理結構。 二、股票期權的作用 ...
新的財年一開始,微-軟便拋出一個重型炸彈:微-軟將廢棄原定賦予執行經理和公司員工的股票期權制,從而讓他們有機會贏得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微-軟并不是第一家改變期權策略的公司,關于期權的爭論也已經進行了很久。但微-軟此次舉動引起強烈反響,甚至有相...
股票期權制度(ESO)發源于企業競爭最激烈的美國。自80年代起至今,美國大多數公司都實行了這種制度。繼美國之后,許多國家的企業都紛紛引進這一制度,實踐證明了這是一種建立激勵機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據報道,全球排名前500家的大工業企業中,至少...
1.激勵股權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跟股權激勵有關的眾多法律有:關于國迅速騰達有高創新技術企業開展股權激勵試點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關于國有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股權激勵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發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指經公司股東大會同意,將預留或庫存在公司中的已發行未公開上市的普通股股票(有些公司采取市場回購的方式買進公司股票)的認股權,授予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科技骨干或有重大貢獻的普通員工,藉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激勵制度...
1.新三板法律法規關于股權激勵的規定有哪些 新三板法律法規中直接涉及股權激勵的全部規定如下:(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股 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減少公司注冊資本的;與持有本公司股份 的其他公司...
一般來說,會計確認要滿足確認的項目符合相關會計要素的定義,可予以計量,具有相關性與可靠性等標準。從經營者股票期權的可計量情況來看,1995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建議將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與行權股數都確定的日期作為計量日。因為在這...
關鍵詞經理人股票期權;人力資本;擬新增資本準備 一、引言 (一)經理人股票期權的發展 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已有公司實施經理人股票期權計劃。在195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國內稅收法案就規定,來自經理人股票期權的利得可以按照長期資本利得而...
60年代,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收入的不平衡對企業效率提高和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開始引起經濟學家的關注。一般而言,公募**公司的股東只擁有企業少量股份,無從制約經理人員以權謀私行為。企業經理為攫取更大權利和更高職位,不惜犧牲企業股票市值,斥巨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