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法制社會,對于沒有直接證據的被告人是不能定罪的。證據是指依照訴訟規則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對于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對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正確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證據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依據充足的證據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相關規定,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附有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
對于經過質證的證據撤回,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條規定,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并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這是法律對撤回承諾的規定,在法律對證據撤回沒有明確規定的前提下,可以參考撤回承諾的規定,正確對照民事訴訟的公平正義和誠實信用基本原則加以審核后作出處理決定。 (一)證據撤回的幾種情況 1、由于證據本身的瑕疵問題,也證明不了案件的事實,當事人......
不認罪或者沒有悔罪表現的,不能減少基準刑,可以理解為不能從寬處罰,但不能加重處罰。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2014) ? 1、對于當庭自愿認罪的,根據犯罪的性質、罪行的輕重、認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可以減少基準刑的10%以下。依法認定自首、坦白的除外。 ? 2、對于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并取得諒解的,綜合考慮犯罪性質、賠償數額、賠償能力以及認罪、悔罪程度等情況,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下;積極賠償但沒有取得諒解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盡管沒有賠償,但取得諒解......

一、啟動原因什么是爭議案件?即案件中存在部分的指控證據缺失、量刑的檔次比較模糊、法律定性有疑問等等這些情形。在這種爭議案件中,很多時候控辯雙方對行為人構成犯罪沒有異議,但是對于部分證據是否充足有異議,或者案件的法律定性有異議等,沒有辦法形成...
不認罪或者沒有悔罪表現的,不能減少基準刑,可以理解為不能從寬處罰,但不能加重處罰。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2014) ? 1、對于當庭自愿認罪的,根據犯罪的性質、罪行的輕重、認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
不認罪或者沒有悔罪表現的,不能減少基準刑,可以理解為不能從寬處罰,但不能加重處罰。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2014) ? 1、對于當庭自愿認罪的,根據犯罪的性質、罪行的輕重、認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
不認罪或者沒有悔罪表現的,不能減少基準刑,可以理解為不能從寬處罰,但不能加重處罰。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2014) ? 1、對于當庭自愿認罪的,根據犯罪的性質、罪行的輕重、認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主動認罪的情形只在少數,最常見的情形是當嫌疑人發現法院已經掌握了自己犯罪的證據,辯解無望的情況下才會認罪,因此犯罪不承認怎么處理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犯罪嫌疑人被抓獲不承認的,應該由刑事偵查機關負責對犯罪嫌疑...
免予刑事處罰和不起訴的主要區別有: 1、性質不同:免予刑事處罰是針對的對象是已經構成犯罪,但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人;不起訴的對象則包括不構成犯罪、指控犯罪證據不足或存疑、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 2...
不認罪或者沒有悔罪表現的,不能減少基準刑,可以理解為不能從寬處罰,但不能加重處罰。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2014) ? 1、對于當庭自愿認罪的,根據犯罪的性質、罪行的輕重、認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
1.如果其他證據不確實充分,一來可能由檢察院退回補充偵查,二來可能由法院作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2.如果其他證據確實充分,嫌疑人拒不認罪,將會從重判處,本來有可能判處緩刑的,一定判處實刑。
刑事訴訟法中關于不起訴的范圍界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款和第140條第4款的規定和司法實踐情況看,我國的不起訴有三種,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不起訴,可以簡稱為法定不起訴;依法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的不起訴,可以簡稱為酌定...
不起訴的適用范圍是指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法定情形。 根據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具有以下三種情形: 1、法定不起訴書:《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款規定: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15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