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3月12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其中提到,全國各級法院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推進平安中國建設,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19.8萬件,判處罪犯142.9萬人。
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堅持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相統一,堅持嚴格公正司法。嚴把死刑案件質量關,確保死刑只適用于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
完善冤假錯案防范糾正機制,嚴格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各級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1821件,其中依法糾正“五周殺人案”等重大冤錯案件10件。審結國家賠償案件1.5萬件。對生活困難當事人發放司法救助款10.8億元,減免訴訟費2.6億元。
會同司法部加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積極推進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等原則,依法宣告517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302名自訴案件被告人無罪。
同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 “部長通道”中表示:
去年以來,最高法院根據中央的部署和習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加大糾正冤錯案件的力度。張文中案是一個標桿性案件,十年前他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在去年的5月31日被宣告無罪。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力度,糾正冤錯案件。
第一,在統一裁判理念上下更大功夫。
要堅持罪行法定原則,凡是刑事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的,一律不得作為犯罪追究。
要堅持疑罪從無的原則,凡屬于證據不足、事實不清的案件,一律做無罪處理。
要堅持證據裁判原則,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證據不足的,不能認定為犯罪并給予刑事處罰。
第二,在劃清罪與非罪的界線上下更大功夫。
我們將緊盯三類案件,第一類案件是合同詐騙罪、挪用侵占資金罪以及與民營企業家相關的其他罪名,我們把這些案件作為關注的重點。
第二類案件是異地創業、異地投資這類存在著“主客場”問題的案件。
第三類案件是因為規劃調整、政策變化、領導更換而引發的一些案件。對于這些案件我們將認真進行排查,在處理時注重劃清合法與非法、罪與非罪的界線。
第三,在排查督辦、細心甄別上下更大功夫。嚴格區分民事糾紛和犯罪案件,堅決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決不能把民事糾紛當成刑事案件來處理,決不能把民事責任轉化為刑事責任,決不能因為經營活動中一些小的瑕疵和不規范行為而作為刑事案件處理。
第四,在深化政策、細化規范上下更大功夫。我們將把一些原則性的政策,通過司法解釋、典型案例,進一步細化,明確裁判依據。一方面,為審判人員裁判提供遵循。另一方面,也為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行為提供指引。
第五,在建構避免冤錯案件的長效機制上下更大功夫。要按正當程序的要求,完善訴訟程序。充分尊重和保護案件當事人、代理律師的權益,高度重視當事人和律師對案件審理活動的監督。認真落實“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建構審判權公正行使的機制,確保審判權的規范行使。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舉措,讓法律成為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護身符,讓法院成為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堅強陣地,讓法官成為捍衛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堅固盾牌。
附: 20年中國無罪判決數據盤點
以下內容轉自數說司法公號(id:justice_data),作者:王祿生
眾所周知,無罪判決率是中外刑事司法中極為重要的指標,始終受到各界的關注。
新鮮出爐的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就公布了2018年刑事案件無罪判決人數。
那么,在大力推動錯案糾正的今天,我國無罪判決率呈現出什么樣的發展態勢?從中又能看出什么被忽視的“門道”呢?
數說司法(id:justice_data)用數據來透析中國的無罪判決率。
▋法院無罪判決呈現下行趨勢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圖1顯示,進入2000年來,我國法院判決無論從絕對數量還是從相對比例來看,都大致處于下行軌道。
2001年,全國法院無罪判決人數達到6597人,無罪判決率為88?;到了2018年,這組數字分別下降到819人和5.7?。(注意?是萬分號哦~)
當然,在這個“大趨勢”中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個“小趨勢”。
那就是無罪率在2012年達到最低值之后觸底反彈,出現了長達五年的上行態勢。(見上圖虛線框)
2017年一度達到9?,成為近8年的峰值。
究其原因,則在于全國司法系統在這一階段著力推動冤假錯案的糾正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
▋法院無罪判決率極低
除了整體無罪率下行這一趨勢值得關注之外,我國無罪判決率持續在極低的位置運行。
下表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法院共宣判無罪819人,無罪判決率僅為萬分之五點七。意味著,每一萬名犯罪嫌疑人中僅不到6人被宣判無罪。
實際上,在進入2010年以來,全國法院系統無罪判決率就始終低于萬分之十。
即使在大規模推進冤假錯案平反的2013至2017年間,無罪判決率最高也不過萬分之九。
▋公訴案件無罪判決率更低
更為重要的是,法院無罪判決中有相當部分是自訴案件。
換言之,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案件的無罪率更低!
小編整理了近11年的法院無罪判決的公訴與自訴案件構成,形成下表:
可以發現,這11年間,公訴案件無罪率僅為4.1?,僅為法院整體無罪率的47%。
換言之,每一萬名檢察機關起訴的被告人中,只有約4人獲得無罪的判決!
不過,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在2014年之前,法院無罪判決中大致是以自訴案件為主,而在2014年之后,公訴案件無罪的總數開始反超。
▋如何看待極低的無罪率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罪率都被視為人權保障的重要指標。
不少學者常常以美國法院高達25%的無罪率來作為批判中國法院的論據。
整體而言,這種觀點是存在偏頗的,至少不完全正確。
實際上,一個國家無罪判決率與該國刑事訴訟的運作方式高度相關。
無罪率高低與人權保障水平沒有必然的聯系。
舉例而言,以“精密司法”著稱的日本刑事訴訟,由于檢察機關有著極為強大的不起訴權力,因此相當部分存疑的刑事案件都在審前被有效過濾。真正能夠到法庭的都是精挑細選之后的案件,由此造成了日本刑事訴訟極低的無罪判決率。
回到我國,近年來,檢察機關不起訴案件的比例有了顯著的提升,這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無罪判決率。典型的例子就是一系列正當防衛案件以不起訴的方式過濾出刑事訴訟。
可見,人為地給無罪判決率劃線,無論高或低,都不符合刑事司法的運行規律。
當然,小編在這里也不是說我國極低的無罪判決率是一個正常現象。實踐中“疑罪從無”的理念還沒有完全推行,“疑罪從輕”、“疑罪從掛”的做法確實還有一定市場。下一步公安司法機關還需要在疑罪從無上多下功夫,從而讓我國無罪判決率回歸正常。
來源:說刑品案
審查逮捕屬于刑事訴訟中的一個環節(多見于偵查階段,也存在審查起訴階段、法院審判階段相關辦案機關決定是否逮捕的情形),但由于其涉及當事人的人身自由、刑事訴訟中的國家賠償等因素,對于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辯護工作至關重要。本文研究走私犯罪不予批準逮捕...
【案情簡介】 1992年至1993年 原審被告人趙明利承包經營的集體所有制企業鞍山市立山區春光鉚焊加工廠,從東北風冷軋板公司多次購買冷軋板,并通過轉賬等方式多次向東北風冷軋板公司支付貨款。后雙方在趙明利是否付清貨款問題上發生爭議,產生...
1.法律常識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國家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進行立案偵察、審判并給予刑事制裁(如罰金、有期徒刑、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等)的案件。1、構成要素:(一)作案...
被刑拘30天后,還有可能被無罪釋放的。 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犯罪被刑事拘留的,但并不表示就一定構成犯罪,如果經偵查證明不構成犯罪的,或經法院判決罪名不成立的,都有可能將犯罪嫌疑人予以無罪釋放。 《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九條 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
陳興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在遭受司法冤屈的被害人面前,對于司法機關無論進行何種責難都應該。為了避免冤案,對于司法機關無論提出何種要求都不為過。冤案的制造者,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的,都應該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盡管難以實現,我仍然要說:司法的最...
導讀編者按:這個案子,如果不是中國檢察網作為指導性案例發布,很少有人能了解得如此詳細。光標題就足夠令人震驚:男子被控殺妻17年后改判無罪,妻子被強奸致死,真兇竟是民警!希望大家能仔細閱讀這篇文章里的每個字。尤其是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復查案件的過...
1.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不起訴的條件有哪些 三、刑事訴訟法中關于不起訴的范圍界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款和第140條第4款的規定和司法實踐情況看,我國的不起訴有三種,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不起訴,可以簡稱為法定不起訴;依法不需要判處...
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準確及時懲罰犯罪、強化人權司法保障、推動刑事案件繁簡分流、節約司法資源、化解社會矛盾、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1.認罪認罰的認罪是指什么? 《刑訴法》第十...
對販賣毒品罪不起訴的研究,可為律師在案件移送審查起訴階段的有效辯護提供實務參考,是刑事律師非常值得投入時間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對有效刑事辯護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筆者通過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對販賣毒品罪的不起訴決定書進行檢...
最高檢:不是黑社會不能打成黑社會!3月1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海南團小組會審議兩高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孫謙列席并回應一些地方對掃黑除惡下指標問題。我們在督查和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對于‘掃黑除惡’下指標了。比如要求這個縣公安局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