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后,根據企業破產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對債務人的“附利息的債權自破產申請受理時起停止計息”。但是,對為債務人提供保證擔保的保證人,債權人是否也應停止計息,則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主債務停止計息的情況下,從債務也應當停止計息,否則就會出現從債務大于主債務的情況,這是不符合主從債務關系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債權停止計息是立法對進入破產程序的債務人所作的特別規定,而保證人并未進入破產程序,所以對其的債權不應當停止計息。
筆者認為,在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后,其保證債權不應當停止計息。主要理由如下:
一、在破產程序中不適用主債務減免從債務隨之減免的原則,保證債權的計息問題也應在此基礎上處理
主張保證債權應當停止計息者提出的主要理由及其法理依據,是保證從債權的范圍不應超過主債權。筆者認為,債權的主從性關系作為普通民商事規則,僅應適用于主債務人未進入破產程序或者說債務人具有清償能力的情況下。主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進入破產程序后,為了保障對債務的公平清償和破產程序順利進行,可以依法破除擔保人與債務人在責任范圍上的從屬性即附隨關系。債務人清償責任的減免如利息的停止計算,是在破產程序中依法進行的,而保證人責任的確定與履行則是破產程序之外的一般民事程序中依據擔保法等法律進行的,與主債務人責任的法律基礎不相關聯,即兩者依據的法律不同。對債務主從關系的調整,在企業破產法的重整、和解程序中均有明確規定,這是破產法從擔保設置目的考慮而確定的與一般民商法不同的特殊原則。
企業破產法第九十二條第三款規定:“債權人對債務人的保證人和其他連帶債務人所享有的權利,不受重整計劃的影響。”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和解債權人對債務人的保證人和其他連帶債務人所享有的權利,不受和解協議的影響。”此外,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破產人的保證人和其他連帶債務人,在破產程序終結后,對債權人依照破產清算程序未受清償的債權,依法繼續承擔清償責任”,也為主從債務調整的分離提供了輔助性依據。據此,重整計劃與和解協議對債務人的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不產生變更其保證債務關系的法律效力,債權人對債務人所作的債務減免清償或延期償還的讓步,效力不及于債務人的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他們仍應依據擔保法等法律按原來債的約定或法定責任承擔保證或連帶責任。據此,在保證合同沒有對利息作特別排除約定的情況下,法律規定的債權人對保證人不受影響的權利中,也應包括在破產程序啟動后繼續計算債權利息的權利。
在重整程序與和解程序中,之所以不適用主債務減輕、從債務也隨之減輕的原則,是因為債權人設立保證或連帶債務之本意,就是為在債務人無力清償債務尤其是破產時由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承擔債務人所無力承擔的債務責任。如因債權人在重整計劃或和解協議中不得已而減免債務人的部分債務,也隨之減免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的責任,這與保證或連帶債務設立的宗旨是完全違背的,債權人設置擔保或連帶債務之目的就無從達到,是對擔保制度的徹底破壞,也違反了法律規定之誠信、公平原則。
再者,在重整與和解程序中,重整計劃和和解協議中約定的債務人清償數額,原則上是債務人實際尚有能力清償的數額,而減免的數額則是債務人無能力清償的部分。如果對因債務人無力清償部分的被迫減免,以主債務減輕從債務也應同樣減輕為由排除出保證人的責任范圍,使其不承擔所謂超過主債務人實際承擔的責任,就會使保證人完全逃脫保證責任。如果形成這種錯誤的慣例,保證人就可能利用這種手段逃避保證責任,甚至與債務人惡意串通逃債,破壞市場經濟秩序。尤其是在重整與和解程序中,通常是不對債務人財產進行實際出售的,在重整計劃通過或和解協議達成后,債權人的受償比例與數額均是雙方協商確定的,即經法定多數債權人同意的,債務人責任的減免也是當事人間約定的。如果沒有企業破產法第九十二條、第一百零一條的規定,就使保證人可能與債務人串通,惡意利用重整與和解程序,逃脫保證責任。
此外,破產重整與和解是強制性的程序,依法定多數即可通過,部分不同意的債權人也要受拘束。對設有保證擔保或連帶債務的債權而言,在債權人投票反對重整或和解的情況下,仍讓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的責任隨主債務減免,顯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這樣做還可能迫使債權設有保證擔保或連帶債務的債權人不得不為自身利益而強烈反對重整與和解,使之難以達成,反不利于對債務人企業的挽救,破壞破產法的順利實施。
在確立主債務減免從債務隨之減免的原則可不適用于破產程序后,反對保證債權繼續計息的所謂絕對法理基礎就不復存在了。下面只需要分析在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后,其保證債權應否停止計息。
二、看法律有無明文規定
企業破產法第四十六條僅規定,債權人對進入破產程序債務人的債權停止計息,未規定債務人的保證人在破產程序外的擔保債權也停止計息。要想剝奪債權人對保證人原已經依法享有的權利,必須有法律規定為依據,否則就不應停止原依法應計算的利息。
對破產債權停息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為破產程序順利進行。如不停止計息,各個破產債權在破產程序中的數額仍然不斷無規律地變化,一直到破產分配方案表決時、甚至債權人拿到分配時,債權才可能最終確定。無法及時確定債權數額必然會影響其破產分配,使破產程序的進行受到不利影響。第二,實踐中各個債權對利息計算的法定或約定方法可能是不同的,繼續不統一計息會造成各債權人間債權計算的不公平,所以在進入集體清償程序后,應當統一停息。第三,假定在不停止計息的情況下為了計息公平而統一了計息標準,因所有債權人均不停息且依統一標準計息,對各債權人而言,無非是實際分配到的比例降低,對債權人的分配利益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保證擔保債權的停止計息,不符合破產法上述設置停息制度的立法宗旨。
三、考慮計息或停止計息對擔保人的原有法律地位是否更為不利,即是否損害其原有權益或不當加重其責任
在主債務人未破產的情況下,保證人的責任是要承擔擔保債務在清償前的利息的。在主債務人破產時,對其不停止計息,保證人自己的法律義務與責任并未加重,未損害其任何原有權益。至于債務人的責任是否在破產程序中依法減輕,則與保證人的利益無關。
四、對保證人超過債務人承擔的利息責任問題有無救濟渠道
筆者認為,第一,保證人可在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時,主動向債權人履行保證責任,從而不承擔破產程序啟動后的利息。清償保證債務是保證人應盡法律義務,本應主動履行,只是在我國的實踐中卻基本上變成不打官司不履行的不誠信的扭曲狀態,正應由此糾正。如果保證人提出向債權人履行保證責任,而債權人向保證人明確表示,可以在破產程序終結后根據破產清償情況再追究保證責任,則保證人可以不承擔此期間產生的利息責任。第二,債務人破產時債權人對保證人享有同時追償的權利,在債權人主張權利時及時履行義務,也可免除或減輕保證人的利息責任。如果本應承擔保證責任,在債權人追償時卻有意拖延,甚至以訴訟方式對抗,對因此在最終敗訴時造成的利息增加是保證人過失或故意造成的,應當由其承擔。
五、法院不得阻礙債權人在破產程序啟動后對保證人行使權利
如果法院不依法受理對保證人的訴訟,或僅因破產程序啟動而錯誤裁判中止追究保證人的清償責任,因此而導致保證人遲延清償的利息數額增加損失,法院或承辦法官應承擔相應責任。《全國法院破產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三十一條規定:“破產程序終結前,已向債權人承擔了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向其轉付已申報債權的債權人在破產程序中應得清償部分。” 由于此種情況只可能發生在債權人向債務人和保證人同時追償的情況下,所以該會議紀要是明確支持債權人向債務人和保證人同時追償的。向債務人和保證人同時追償,本是債權人的法定權利,但過去一些法院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下,卻以所謂防止擔保鏈引發擔保企業破產而拒絕予以受理或受理后通過中止等方式拖延,這種錯誤做法應當予以糾正。
此外,我們應當就此問題涉及的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責任及法律后果進行廣泛的宣傳告知,尤其是要告知保證人和債權人,督促他們及時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以避免或減輕保證人對繼續計算利息的責任。同時,應當及時啟動司法解釋的制定工作,對此問題作出更為明確的法律規定。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作者:王欣新
轉自:民事審判
來源:網絡
聲明
本平臺所推送內容除署名外均來自于網絡,僅供學術探討和信息共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閱讀提示保證人是否應當承擔主債務人破產后停止計算的利息。司法實踐對此問題存在肯定說與否定說兩種觀點。否定說認為,保證人不應承擔主債務人破產后停止計算的利息。主要理由是,基于擔保責任的從屬性,擔保責任范圍不應大于主債權。主債權已停止計息,作為...
對銀行而言,須了解當地實踐中的做法,收集和提供相關判例,爭取對保證人的追償適用破產不停止計息的判決 企業破產法第六章債權申報中第四十六條明確規定:未到期的債權,在破產申請受理時視為到期。附利息的債權自破產申請受理時起停止計息。依據該條規定...
作者:王欣、朱華藝來源:高杉LEGAL實踐 · 研究破產重整程序中,往往需要引進新增投資者對債務人救助紓困。通過保護投資者權益,拓展投資渠道等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協助破解重整程序中融資困難的現狀。根據企業破產法,破產程序中共益債務的清償具...
關鍵詞:無力清償/破產免責/信用內容提要:我國非法人的企業、農村承包經營戶、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組織和自然人不具有破產能力,這對于我國破產立法來說是一個缺陷。目前,從債法立法的完整性和我國現階段社會需求來看,我國建立自然人破產制度是必要的。...
日常生活中,破產案件越來越常見,破產申請受理后,停止計算利息這條法律規定也逐步被大家所熟悉。那么在有保證人的情況下,主債權停止計算利息的效力是否及于保證人?現有法律并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不同的學者、法官和律師對此會存在完全對立的觀點。筆者...
破產管理人是傳統大陸法中的概念,我國現行破產法稱之為破產清簡組。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性和理論準備的薄弱性,現行破產法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缺陷。例如,在破產清簡組問題上,不僅名稱內涵淺顯單一,難以涵蓋破產法的多種功能,而且清簡組的組成成員極不合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下簡稱《擔保法》)頒布之前,關于保證責任的性質問題學術界存在著爭議,一種意見認為,保證責任屬補充責任;另一種意見認為,保證責任屬連帶責任。因為立法無明確規定,所以關于保證責任性質的爭論影響了人們對與保證有關的法律...
保證作為一種常見的擔保方式,在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保證人是指與債權人約定,為主合同債務提供擔保,當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其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一方當事人。 保證是以人的信譽和財產來提供擔保,相...
摘要:破產經歷了從有罪到無罪再到部分有罪的演變。增設虛假破產罪,標志著我國破產犯罪懲罰體系基本形成。虛假破產罪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客觀方面的行為是復合行為,具有手段行為并進入破產程序,行為要素即齊備;該罪應屬自然人犯罪,外部單位或人員可以成為...
【摘要】程序法是實體法的載體,破產程序應該具有公開透明、多方參與、公權中立、期限科學等特征。破產受理程序是破產開始的標志,決定了破產的案件的實質進展。我國的破產申請審查采取形式、實質雙審查標準,且采取非公開審查方式,法院無法在短期限內客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