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在世界貿易規則體系中包含環境保護條款,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就出現了國際環境保護公約中與貿易有關的措施和貿易規則中環境保護條款不一致、甚至沖突時的法律適用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兩者的協調所應遵循的原則是:世界自由貿易規則不應成為國際環境質量惡化的原因;環境保護措施的采取,不應對世界自由貿易構成妨礙。關鍵詞:國際環境措施世貿規則協調一、環境保護:從GATT到WTO20世紀中葉,環境問題席卷全球,成為全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人們認識到:不保護環境,人類可能會毀掉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于是各國在將環境保護作為國內立法重點的同時,也通過締結國際條約的途徑保護環境,并將環境保護滲透于一切可能影響環境質量的領域。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綠化GATT(《關稅貿易總協定》)或者說協調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就被提了出來。1971年,GATT專門設立了“環境措施與國際貿易”小組,反映了GATT開始將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聯系起來,并作為一個專門問題來對待。“東京回合”達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表明,各國的環境保護措施已經對貿易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并形成貿易壁壘,因而,消除包括環境保護在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就成了GATT法律文件的重要組成部分。“烏拉圭回合”的談判以及WTO的產生,使協調國際貿易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烏拉圭回合”在“環境小組”和理事會工作的基礎上,最后通過了《關于貿易與環境的決定》。根據該決定,WTO設立了一個對所有成員國開放的“環境與貿易委員會”,該委員會的工作宗旨就是在不違背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前提下,負責與貿易有關的環境保護工作,協調貿易與環境兩個領域的各項政策措施,實現環境保護與貿易持續增長相互促進的目標。可見,在“烏拉圭回合”中達成的多個協定如《服務貿易總協定》、《農業協定》、《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定》、《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①都涉及到了環境保護問題。這表明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國際貿易規則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之一。環境保護對貿易的影響并不限于環境保護理念滲入世界貿易規則,國際社會早就開始締結專門的國際公約對各種危害環境的自由貿易進行限制。如針對象牙貿易造成對大象的大量捕殺而使其瀕危,硬木貿易導致東南亞地區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甚至對一些國家的生物資源和林木資源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危險廢物貿易給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巨大危害問題等。國際社會為此已經締結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等環境保護公約,這些公約的宗旨就是通過限制貿易達到環保的目的,限制或禁止成員國的貿易對生態的不利影響。二、環境保護同自由貿易的沖突與解決環境保護滲入國際貿易規則,現在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但是,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環境狀況和經濟實力上存在巨大差異,導致這兩大陣營在對待貿易相關國際環境保護措施和世貿規則這兩種不同的規則體系的態度上完全不同。發達國家鑒于自身環境優勢和經濟技術優勢,一方面有意規避或者不遵守有關的限制貿易的國際環境保護措施,企圖進一步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向發展中國家傾倒廢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地用世貿規則中的環境保護措施設置“綠色貿易壁壘”,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以求保護本國經濟。而發展中國家則恰好相反,來自發達國家的生態侵略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懷有警惕的心理,他們特別重視這些發達國家是否能夠遵守那些與貿易有關的國際環境保護規則。由于發展中國家是“綠色貿易壁壘”的最大受害者,這就迫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使用世貿自由貿易規則來抑制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由于發展中國家的長期一致努力,現有國際法和國際貿易規則體系中關于環境保護的約定,已經包含著大量考慮發展中國家弱勢地位的條款。但是,發達國家在環境與貿易領域的雙重優勢地位卻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為此,國際環境法把“發達國家承擔比發展中國家更大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以求達到在環境保護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實質的平等。在世界貿易組織體系內,WTO規則也十分注意防止環境保護措施成為世界自由貿易的障礙,特別是防止其成為發達國家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的口實。然而,在國際交往特別是貿易活動中,發達國家往往憑借自身的優勢地位,設置各種各樣的貿易壁壘。也正是由于這些活動,常常引起國際訟爭。所以,在當前國際貿易活動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訟爭,往往表現為環境保護措施與自由貿易規則之間的沖突。這就使探索如何協調環境保護措施與貿易規則之間的關系顯得非常重要。關于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簡稱TBT)取得了積極進展。
1.關于進出口的法規都有哪些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維護對外貿易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對外貿易,是指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和國際服務貿易。 第三條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
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環境壁壘、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中,一國以保護環境、維護人類健康為由,通過立法和制訂強制性的技術法規,對國外商品進行準入限制的貿易措施。它主要通過技術標準、衛生檢疫標準、商品包裝和標簽等規定來強制性實施,其內容涉及產品研...
貿易保護主義概況 貿易保護主義是指通過關稅和各種非關稅壁壘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外國商品競爭的國際貿易理論或政策。關稅、進口配額、外匯管制、煩瑣的進出口手續、歧視性的政府采購政策等都是國際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 貿易保護主義的新...
1.體系外來文件清單和使用的法律法規清單如何理解 1.對外來文件進行識別,并控制其分發,防止誤用;2.確保客戶所提供的相關文檔得到適當的管理,保存及保密。以下是《外來文件管理規定》中的一部分:1.規定適用的范圍:(1)適用于本公司所有部門從...
關于最低保護標準原則。最低保護標準為締約國提供了保護知識產權的一致性標準,其功用在于克服締約國之間權利義務的失衡,以保證知識產權國際協調的有效性。國際公約所規定的最低保護標準原則是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化、一體化產生的基礎。所謂國際化、一體化,實...
國際習慣規則容許報復,但這不等于受害國可以享有無限的報復權,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報復。實際上,任何報復舉動都是有限度的。 一、報復行動只針對侵權的國家 一國不能以某個國家侵權為由而對該國的同盟國進行攻擊。報復應該明確進行。比如,2001年9·...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General Agreem...
論文摘要: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藩籬不斷拆除,這加劇了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的競爭。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國家紛紛采取隱蔽性更強、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監督和預測的保護性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以阻止其他國家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從而進行貿易保護。本文根據...
一、加大對外評議工作的力度; 二、完善建立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 三、加大雙多邊合作交流與交涉的力度; 四、加大標準化體系建設,推進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 五、加強對世界范圍內區域貿易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中技術性貿易措施條款的跟蹤和研究;六...
內容摘要:論文分析了中外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的現狀。闡明了《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首創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的要領,指出其精髓是強調政府行為特別是重大聯邦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及其評價和審查;認為健全環境影響評價的機制,特別是公眾參與機制、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