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協調發展是我國環境法的首要原則,但該原則的實施現狀揭示了我國環境保護的困境:環境利益與環境法律的邊緣化。環境優先是我國環境法律與政策中正在浮現的原則,應當在修改《環境保護法》時以環境優先取代協調發展原則,并完善相應的保障制度,以實現我國環境法制的歷史轉型。【英文摘要】CoordinateddevelopmentistheprincipalprincipleofChina’senvironmentallaw.However,theenforcementstatusquoofthisprincipleshowsthepredicamentofChina’senvironmentalprotection:marginalpositionofenvironmentalinterestsandenvironmentallaw.PriorityofenvironmentistheemergingprincipleofChina’senvironmentallawandpolicy.Coordinateddevelopmentshouldbereplacedwithpriorityofenvironmentwhilethelaw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amended.Furthermore,weshouldimprovecorrispondingsafeguardsystemsinordertorealizehistoricaltransformationofChina’aenvironmentallaw.【關鍵詞】協調發展;環境優先;環境利益與環境法律的邊緣化【英文關鍵詞】Coordinateddevelopment;priorityofenvironemnt;marginalpositionofenvironmentalinterestsandenvironmentallaw【寫作年份】2008年【正文】一、協調發展:中國現行環境法的首要原則協調發展原則,其全稱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是指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統籌兼顧、同步實施、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該原則一直被學者視為我國環境法的首要原則。[1]協調發展原則作為我國環境法的首要原則,與其形成的時間較早、資歷較老”有關。1973年,國務院在批轉國家計劃委員會《關于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情況的報告》的批文中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時并進,協調發展。”1983年召開的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了三同步、三效益”的原則,即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要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198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再次確認了這項原則,該法第4條規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對于協調發展原則,我國學者不乏溢美之詞。例如有學者認為,這一原則正確地反映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指出了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2]也有學者認為,該原則反映了當代世界文明進步成果的不斷積累和深化,是中國環境、經濟、社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戰略方針,包括十分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內容。[3]然而,協調發展原則能夠擔當得起如此之高的評價嗎?其實施現狀如何?中國環境法制關于環境與經濟關系的未來走向如何?本文冀圖對此作一初步的探討。二、協調發展原則下中國環境保護的困境:環境利益與環境法律的邊緣化應當說協調發展原則本意是好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能偏廢,而應當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日本學者巖*茂指出,環境與經濟和開發之間協調發方式有兩種:(1)在不構成經濟增長和開發障礙的前提下去協調環境與經濟和開發之間關系,即以經濟開發為主兼顧環境;(2)以環境保全為中心去協調經濟增長和開發,即在優先考慮環境的前提下與經濟開發相協調。抽象地看,協調環境與經濟和開發并不是問題,但事實上如何協調二者一直就是問題。比如上述(1)和(2)雖都可說是環境與經濟和開發相協調,但其旨趣則完全相反。[4]那么在中國的實踐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協調好嗎?我國的協調發展是屬于上述第(1)種還是第(2)種方式呢?我們先來看兩個典型事例。
內容摘要:論文分析了中外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的現狀。闡明了《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首創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的要領,指出其精髓是強調政府行為特別是重大聯邦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及其評價和審查;認為健全環境影響評價的機制,特別是公眾參與機制、替代方案...
1.如何看待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
1.澳洲生活常識:怎么處理垃圾 1.填埋填埋處理需占用大量土地。同時,垃圾中有害成份對大氣、土壤及水源也會造成嚴重污染,不僅破壞生態環境,還嚴重危害人體健康。2.堆肥堆肥處理對垃圾要進行分揀、分類,要求垃圾的有機含量較高。而且堆肥處理不能減...
1.荷蘭是如何保護他們的環境 (一)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方針政策;起草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標準,根據職責和授權擬訂有關法規的實施細則和規范性文件。(二)牽頭開展環境保護政策研究;擬訂并組織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組織擬訂...
【摘要】環境標志的實施有利于環境友好產品的銷售,也有成為發達國家新的貿易壁壘的趨勢。入世后,我國環境標志制度的不足已影響了對外貿易的發展。為應對WTO中關于環境標志議題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環境標志的特點和我國環境標志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
1.如何做到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學習 一 端正態度,擺好位置。法律法規眾多,學習枯燥無味,學習者要端正學習態度,虛心學習,認真理解法律條文的規定。二 從基礎學起。學習法律法規,要從基礎理論學起,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培養理論素養,在涉及到具體問...
論文提要:文章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明了人口、環境、資源一體化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認為:人口、環境、資源一體化問題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共同發展的產物,是人類認識自身和自然的經驗的總結;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重大課題,既是以往人口、環...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如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法指的是以社會為本位的經濟法,它不僅僅考慮的是經濟的增長而且還同時兼顧到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綜合的發展和進步。它追求的是社會正義...
(1)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是指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必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保護好環境...
【摘要】環境法律制度對于兩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性。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壓力和制度缺陷,這要求其進行環境法律制度創新,突破制度障礙,為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提供制度支撐。環境法律制度創新應當滿足一定要求,在現階段,長株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