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以下摘自兩篇博客 專利法修改劍指“基因竊取” 2009-09-28 /2008/08/27/793.shtml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醫藥研發和動植物新品種開發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不經生物資源來源地國家的同意,擅自利用他國生物資源進行醫藥開發,并申請專利,獲得壟斷利益。
我國野生大豆遺傳資源流失、“北京鴨”遺傳資源流失,就是典型的案例。 為切實防止遺傳資源流失,有效遏制這種“基因竊取”現象的發生,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的專利法修正案草案專門增加規定:遺傳資源的獲取或者利用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的,不授予專利權。
所謂遺傳資源,是指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或者其他來源的任何含有遺傳功能單位的、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的遺傳材料。遺傳資源所包含的豐富生命遺傳信息,對生物制藥、動植物育種、生命科學研究等有重要意義。
防生物資源流失 專利法修改劍指基因竊取 2009-09-28 在這次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介紹,為防止非法竊取我國遺傳資源進行技術開發并申請專利,草案增加規定:依賴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申請人應當在專利申請文件中申明該遺傳資源的直接來源和原始來源;無法申明原始來源的,應當說明理由。并明確:遺傳資源的獲取或者利用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不授予專利權。
很多國人只知道“北京烤鴨”好吃,卻不知道“北京烤鴨”的真正原料并非北京鴨,而是以中國“北京鴨”配種繁育出來的英國“櫻桃谷”鴨。這正是由于中國本土物種遺傳資料的流失,真正的“北京鴨”已幾乎絕跡。
中國在100多年前向西方輸出北京鴨的物種時沒有獲利,現在引進英國的“櫻桃谷”鴨種,反而還必須用外匯購買,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于本土物種遺傳資料的流失,我國政府早已警覺,正在采取包括立法在內的各種手段。
國務院提交給8月25日開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的專利法修正案草案中就增加了強化遺傳資源保護的條款。 我國生物遺傳資源流失驚人 中國本土物種遺傳資源的流失絕非“北京鴨”一例。
環保部近日公布一份資料指出,中國本土物種遺傳資源流失狀況堪憂,由于本地物種資料保護意識落后,中國正成為發達國家攫取遺傳資源的新目標。中國的野生大豆(4297,26.00,0.61%,吧)、奇異果甚至家禽都被發達國家拿走,“混血”改良后再重新用來搶占中國市場。
大豆原產于我國,世界上90%以上的野生大豆資源分布在我國。早在1898年,美國就曾派人到我國調查和采集野生大豆品種資源,用來培育優質高產品種。
現在美國作物基因庫中保存的大豆資源已達20000多份,使其成為僅次于中國的大豆資源大國,很多原產我國的大豆資源成了美國的專利產品。美國孟山都公司利用我國的野生大豆品種,研究發現了與控制大豆高產性狀密切相關的“標記基因”,向美國和包括我國在內的100個國家提出了64項專利保護申請。
其申請范圍涵蓋了所有含有這些“標記基因”的大豆及其后代、具有相關高產性狀的育種方法及所有引入該“標記基因”的作物。該專利一旦申請成功,將直接影響我國大豆的科研、生產和出口。
孟山都公司這一作法被綠色和平組織稱為“生物海盜”,并遭到抗議。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發達國家掠取生物遺傳資源的重要地區。
我國生物遺傳資源流失的確切數量難以統計。據估計,引進和輸出的比例為1:10。
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十分重視生物遺傳資源,憑借自身雄厚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采取合作研究、出資購買等方式,大肆掠奪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生物遺傳資源,利用先進技術,開發出新的藥品或作物品種,再申請專利保護,并將成果以專利技術和專利產品的形式高價向發展中國家兜售,獲取高額利潤。發展中國家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許多生物遺傳資源的原產國、提供國反而成了受害國。
專利法修改劍指“基因竊取” 針對遺傳資源的保護,國際社會早在十幾年前就逐漸形成了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為代表的若干國際規則。 該公約于1993年生效,所確立的3項核心原則是:國家主權原則、知情同意原則和惠益分享原則。
但該公約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只是提出了若干原則,并未規定各成員國的具體權利義務,相關目標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國際協調和各成員國的國內立法予以落實。為此公約規定:“締約方認識到專利和其他知識產權可能影響到本公約的實施,因此應當在國家立法和國際立法方面進行合作,以確保此種權利有助于而不違反本公約的目標。”
由于“基因竊取”多發生于生物資源豐富國家,其中又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因此關于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受到部分發達國家的阻撓。但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一部分發達國家堅持認為,應通過在知識產權立法中要求專利申請人披露發明創造所利用遺傳資源的來源等措施,促進遺傳資源的保護。
在發展中國家的推動下,“遺傳資源來源的披露”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確定為各國專利法協調的重要議題。印度、巴西等國家的專利法就加入了遺傳資源保護的相關規定。
瑞士、。
隨著測序成本的降低,面向普通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曾被認為會創造行業神話,但據目前來看,市面上大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盈利狀況都不太樂觀。在市場尚未規范、技術存在缺陷的情況下,野蠻生長起來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似乎讓消費者并不太買賬。打開某貓,搜索...
霍金曾經發文警告:基因工程將帶來超級人類;他相信未來富豪將能夠編輯自己和孩子的DNA,改善記憶力、抵抗力、認知能力和壽命…不幸的是,對于非精英階層,我們這些普通人終將被甩在后排,甚至被淘汰。人民網今天的新聞稱,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
今年兩會已在進行中,與往年一樣,今年也有部分提案議案也與刑事法相關。 1 恢復集資詐騙罪的死刑適用 P2P網貸平臺頻頻爆雷,涉案金額動輒上百億,嚴重侵害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但懲罰力度卻不夠,對犯罪者缺少威懾力,...
一、基因檢測概念 基因檢測是通過血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檢測的技術,是取被檢測者脫落的口腔黏膜細胞或其他組織細胞,擴增其基因信息后,通過特定設備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檢測,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種基因情況,從而使人們能了解自己...
管理機構 : 我國的轉基因管理機構由科技部、環保總局、農業部、衛生部和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組:成,分工協作,各司其職。 主要立法 : 1992年,衛生部頒布了《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已廢止),規定了轉基因食品生產的審批和標識方法;199...
管理機構 : 我國的轉基因管理機構由科技部、環保總局、農業部、衛生部和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組:成,分工協作,各司其職。 主要立法 : 1992年,衛生部頒布了《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已廢止),規定了轉基因食品生產的審批和標識方法;199...
基因編輯嬰兒案12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賀建奎、張仁禮、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分別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法院審理查明,2016年以來,南方科技大學原...
天賦基因檢測報告準確嗎 天賦基因檢測報告準確嗎?檢測最準確的是啥?新的檢測結果與您預期的最準確的結果比對,是您是否真正做到按需制定康復康復康復計劃的標準。根據機構統計,絕大多數的被檢測者在相關的指南中需要在七個月或者更長時間才能恢...
醫學 IVD :體外診斷產品。 IVD全名叫in vitro diagnostic products,中文譯為體外診斷產品,IVD是指醫療器械、體外診斷試劑以及藥品,IVD作為醫療器械的分支,有特有的界定和法規監管。 IVD簡介: 在國際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2019年3月20日國務院第41次常務會議通過 2019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17號公布 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維護公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