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經濟越好,投資越容易賺錢;
當經濟越差,投資越可能虧錢,這是常理。
但是,
有這樣一個特殊“行業”,
卻可以在“最壞時代”里做“最好的生意”,
它就是“不良資產處置”。
不久前,新華社的一篇《不良資產處置:“錯放的財富”孕育“新藍海”》的文章,在不良資產處置業界產生了不小的震動。
文章稱:全行業通過加速整合資源,嫁接綜合金融服務、對接產業資本,以經營理念主動管理不良資產,推動行業由傳統的“一賣了之”模式進入不良資產收購、管理、處置產業鏈的“2.0代”。
不管是官媒的推文,還是真實數據統計,都從側面反映了不良資產處置絕非三分鐘熱度的小打小鬧,而是已經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現狀:市場快速擴容
近年來,中國經濟步入增速換檔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金融體系備受考驗,商業銀行體系內的不良資產逐漸暴露,不良率急劇上升,不良貸款余額快速攀升。
自2012年三季度起,銀行業不良余額和不良率進入上升通道。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 1.6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 1.74%。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小民在論壇上表示,2013年起,商業銀行開始批量出售不良資產包,每年成交規模日益提高,從2013年的700多億元迅速提升到2017年的5000多億元。
此外,賴小民還表示,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總額有望在2020年達到3萬億元!
伴隨銀監會放寬地方資產管理平臺限制,以及新一輪“債轉股”的推行,“不良資產”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逆周期投資“熱門資產”。
多機構競相“圍獵”
市場的擴容吸引了大量機構涌入,并從事和不良資產收購、處置、轉讓或投資相關的業務。
一級市場不良資產收購的主力軍仍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據賴小民介紹,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積極參與本輪不良資產市場,累計收購不良債權近1.2萬億元,市場占比合計達到80%以上。
隨著近年來經濟環境趨市場化,國家開放AMC牌照和監管準入門檻放開,不良資產處置這門壟斷行業再次火熱。
經濟大環境決定了不良資產行業的興起,行業興起及政策鼓勵,決定了不良資產處置二級市場的活躍。
與此同時,境外資本和民營資本都對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國已有近50家地方AMC正式成立,其中有14個省級行政區域至少已擁有兩家地方AMC,浙江、廣東、山東、福建4省更是擁有3家地方AMC。
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通過設立資產管理業務部或成立資產管理附屬公司,參與不良資產二級市場業務,各地民營資管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
截至2017年10月,全國已設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達到55家。除此之外,近兩年,一些民間的、非持牌的資產管理公司也紛紛成立,瞄準不良資產市場,這些大大小小公司的數量將近3000家。
此外,外資其實也是上一輪周期中不良資產市場的重要投資人。
而在這一輪周期中其更是加大了對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投入,包括KKR、海岸基金、高盛資本、橡樹資本等都不同程度參與不良資產的收購與處置。
銀行為啥不自己處置不良資產?
理論上說,這些巨量的不良資產應該是由銀行來處置的,但是銀行往往不親自動手,而是將其打包,以驚爆價(最低至1-3折)“放血”甩賣。
于是就有了題首的問題:
為什么銀行不自己內部消化這些資產,而要以這么低的價格讓資產管理機構白白撿便宜呢?
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其實銀行也非常想處置這些不良資產。因為銀行深知,所謂不良資產,只是具有到期不能履約、變現可能性的資產,到期不能履約并不是說它沒有價值,也不代表債務方在熬過最困難周期之后沒有流動性和變現能力。之所以賤賣,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第一,盈利模式限制。
眾所周知,銀行最主要的盈利方式是賺取利差。因此需要大量的現金進行周轉,而不良資產則會占用銀行的專項準備金,按照央行規定,對不良資產提取的專項準備金比例為:次級25%、可疑50%、損失100%。因此,持有不良資產,就減少了銀行手里的現金流,將付出更高的流動成本,得不償失。
第二,時間限制。
財政部印發的《銀行抵債資產管理辦法》(財金[005]53號)規定,銀行抵債類資產的處置周期不動產、股權為兩年,動產為一年。因此,如果銀行自行處置,時間成本上,銀行也耗不起。比如,如果啟動拍賣程序,一旦流拍就會陷入麻煩。
第三,形象設定限制。
銀行非常注重自身形象的維護,直接追債討要欠款,不利于銀行的安全形象,同時銀行也缺乏專業的相關人員,對于很多債務的追索,銀行很難采取法律訴訟等強硬措施。
綜上所訴,對于不良資產處置,基于綜合因素考慮,并不是銀行想處置就能處置的了的,將不良資產交予有精力、人力和經驗的專業資產管理公司,成為銀行尋求快速回籠資金的不二之選。
再說了,能躺著收錢誰不愿意呢?
最后說幾句:
現在有許多投資者覺得,現在是“資產荒”,除了房地產和股市,找不到其他的配置方向,其實大可不必。
在海外,不良資產投資一直是另類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型機構投資者往往通過對不良資產的配置,來平滑自己的收益曲線,實現資產的分散投資。
隨著銀行不良處置的深入、債務違約風險的逐漸暴露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去杠桿化,這些別人看來都是風險點的領域,處處皆存在不良資產投資基金的投資機遇。英國諺語有云:人之美酒,我之毒藥。
引言公司近期發行了一款不良資產債權產品,不少業務小伙伴在跟我咨詢不良資產債權業務該怎么看,不良資產溢價置換是啥玩意,溢價處置和差額補足有啥區別,blablabla,在回答了若干若干的問題后,決定整理一下,從回答問題中解脫出來。為什么大家覺得...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副總裁王文杰:不良資產處置已實現完全市場化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剛才大家講的都是新金融如何發展,對我也很有啟發,我最后講一點,在發展中風險如何控制,發展中如何保持金融的穩定,發展中如何把前進道路上的無效資產清除掉...
不良資產投資理念可以簡單粗暴的概括為:一個通過量變到質變,低買高賣,逆周期的過程---在經濟下行時,大量低價收購,隨著經濟好轉,其中一些好的資產開始增值溢價,轉手賣掉。 不良資產的定價是最難的,雖然也已有公司對其用資產定價模型來做,實...
不良資產,銀行的燙手山芋,為什么仍有那么多資金涌入?為什么那么多機構搶著去拿包?做這個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生意,盈利模式是什么?折扣收益在銀行貸過款的就知道,現在銀行貸款的最大特點就是抵押充分,抵押物多為房屋、土地、林權等;抵押率一般在30%-...
什么叫不良資產處置的法律風險不良資產處置的法律風險,是指在不良資產處置工作中,由于工作疏忽或瀆職,將法律上應當主張的權利予以放棄,或者由于資產處置方案違反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導致資產處置出現法律障礙或漏洞,而給國家造成新的國有資產損失。那么在...
展開全部不良資產處置是指通過綜合運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對資產進行的價值變現和價值提升的活動。資產處置的范圍按資產形態可劃分為:股權類資產、債權類資產和實物類資產;資產處置方式按資產變現分為終極處置和階段性處置。終極處置主要包括...
2018年對金融行業來說是風雨飄搖的一年:6月起,P2P行業開始長達數月的集中爆雷,行業監管趨嚴、一行兩會政策刺激,同年,《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資管新規)、《關于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P2P合規檢查...
1.關于資產管理公司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不同國家對于本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都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約束,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遵循的日常法律法規如下:1.《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7號),2000...
導語在不良資產處置工作中,客觀上存在產生法律風險的可能性一、什么叫不良資產處置的法律風險不良資產處置的法律風險,是指在不良資產處置工作中,由于工作疏忽或瀆職,將法律上應當主張的權利予以放棄,或者由于資產處置方案違反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導致資產...
不良資產的處置的一般經過如下程序: 一、不良資產處置流程包括確定擬處置標的、處置公示 擬處置標的可以是一戶不良資產,也可以是幾戶不良資產。后者就是組包了。資產管理公司有時是根據資產特點主動組包并進行招商,但大多數情況下是根據客戶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