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一、理清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明確的,有分有統。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擁有統一的標準衡量什么行為是提倡的,什么行為是禁止的;法律的基本標準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與此同時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對法律的實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正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還應該值得注意的是道德和法律之間是有著相互轉化的可能性的。
但是無論怎樣,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找出真正原因,走出誤區。
(一)我們應該正確分清媒體輿論效應
“小悅悅事件”縱然讓人痛心疾首,我們同情這樣年輕而富有活力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這一事件在目前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人們批判路人的冷漠,批判中國的道德淪喪,認為道德應該上升為法律的范疇。但實際上,之所以經過的路人不敢去營救小悅悅,其實與2006年的“彭宇案”有很大的關系。彭宇扶被撞老太反被誣陷索賠,讓人們的同情心遭遇了滑鐵盧,以后人們在見義勇為時都在考慮救人的成本問題了,如果救人反被誣陷,反而得不償失,所以在這個信任危機的時代,在這個充滿欺騙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經受很大的考驗,很多人不再敢見義勇為,“彭宇案”也算是“小悅悅事件”發生的最原始的導火索。當然,很多時候,事件的效應與媒體有很大的關系,媒體喜歡報道能夠引起觀眾強烈反應的事件,為了吸引觀眾的焦點,對于誰救了誰的事件往往不感興趣,了解到當下人的口味較重,對于這種比較獨特的新聞進行大勢報道,因為媒體的鋪天蓋地,觀眾當然對事件的關注度也不一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事件的轟動效應,就去否定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問題,應該利用輿論的導向作用,對人們進行正確的引導,相信人間真情的存在。
雖然經歷了“小悅悅事件”,讓人們感嘆人性的悲涼,但是同樣是在佛山,吳登波救童案讓我們看見人心的溫暖。我們不能因為一件事情就要把道德上升為法律的悲哀境地,信任脫離,我們就要重建信任。
(二)倡導自我教育,提高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指人們在道德品質、道德意識方面的自我陶冶、自我鍛煉和自我培養。加強道德修養首先要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這助于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不同的人對社會起著不同的作用。把人們放在教育主體的位置上,啟發、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道德觀念和道德感情,增強道德意志,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把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個人的道德意識,“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實現知行的統一。
(二)營造社會道德氛圍,發揮媒體輿論的正確導向作用
輿論是指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散布的消息、觀點、思想等。輿論通過受眾的接受和消化,最終將會指導人們的行為。輿論的力度是無形的,但它對社會的影響卻往往以有形的方式體現出來,正確的輿論,能夠幫助人們樹立健康的言行,錯誤的輿論將引導人們作出非理性、非正常的選擇。因此,要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激勵人們積極向上,應注重把公民道德建設貫穿于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日常報道之中,使新聞媒體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傳播者和推動者;抵制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現象。
(三)強化黨和政府作用,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主導性
公民道德建設重在人們自覺養成,但同時也需要黨和政府積極倡導、大力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在推進文化建設中發揮領導作用,把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堅持把公民道德建設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建設之中,使之與黨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相協調;善于抓好學校德育,把公民道德建設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積極探索符合當代青少年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的方式方法,科學有效地把公民道德建設內容體現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日常管理之中。
一、理清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明確的,有分有統。
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擁有統一的標準衡量什么行為是提倡的,什么行為是禁止的;法律的基本標準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與此同時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對法律的實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正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還應該值得注意的是道德和法律之間是有著相互轉化的可能性的。
但是無論怎樣,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找出真正原因,走出誤區。
(一)我們應該正確分清媒體輿論效應 “小悅悅事件”縱然讓人痛心疾首,我們同情這樣年輕而富有活力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這一事件在目前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人們批判路人的冷漠,批判中國的道德淪喪,認為道德應該上升為法律的范疇。但實際上,之所以經過的路人不敢去營救小悅悅,其實與2006年的“彭宇案”有很大的關系。
彭宇扶被撞老太反被誣陷索賠,讓人們的同情心遭遇了滑鐵盧,以后人們在見義勇為時都在考慮救人的成本問題了,如果救人反被誣陷,反而得不償失,所以在這個信任危機的時代,在這個充滿欺騙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經受很大的考驗,很多人不再敢見義勇為,“彭宇案”也算是“小悅悅事件”發生的最原始的導火索。當然,很多時候,事件的效應與媒體有很大的關系,媒體喜歡報道能夠引起觀眾強烈反應的事件,為了吸引觀眾的焦點,對于誰救了誰的事件往往不感興趣,了解到當下人的口味較重,對于這種比較獨特的新聞進行大勢報道,因為媒體的鋪天蓋地,觀眾當然對事件的關注度也不一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事件的轟動效應,就去否定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問題,應該利用輿論的導向作用,對人們進行正確的引導,相信人間真情的存在。
雖然經歷了“小悅悅事件”,讓人們感嘆人性的悲涼,但是同樣是在佛山,吳登波救童案讓我們看見人心的溫暖。我們不能因為一件事情就要把道德上升為法律的悲哀境地,信任脫離,我們就要重建信任。
(二)倡導自我教育,提高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指人們在道德品質、道德意識方面的自我陶冶、自我鍛煉和自我培養。加強道德修養首先要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這助于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不同的人對社會起著不同的作用。把人們放在教育主體的位置上,啟發、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道德觀念和道德感情,增強道德意志,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把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個人的道德意識,“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實現知行的統一。
(二)營造社會道德氛圍,發揮媒體輿論的正確導向作用 輿論是指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散布的消息、觀點、思想等。輿論通過受眾的接受和消化,最終將會指導人們的行為。
輿論的力度是無形的,但它對社會的影響卻往往以有形的方式體現出來,正確的輿論,能夠幫助人們樹立健康的言行,錯誤的輿論將引導人們作出非理性、非正常的選擇。因此,要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激勵人們積極向上,應注重把公民道德建設貫穿于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日常報道之中,使新聞媒體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傳播者和推動者;抵制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現象。
(三)強化黨和政府作用,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主導性 公民道德建設重在人們自覺養成,但同時也需要黨和政府積極倡導、大力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在推進文化建設中發揮領導作用,把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
堅持把公民道德建設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建設之中,使之與黨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相協調;善于抓好學校德育,把公民道德建設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積極探索符合當代青少年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的方式方法,科學有效地把公民道德建設內容體現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日常管理之中。
誠信原則本是經濟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道德規則,后上升為法律原則,而且其適用范圍逐步擴大,不僅適用于契約的訂立、履行和解釋,而且最終擴展到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和民事義務的履行,成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誠信原則作為民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道德的法律化,反映了人類社會生產和協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在經濟活動中,誠信功能的發揮離不開相應的道德觀念。良好的誠信道德能為誠信原則的功能充分發揮提供內在條件。法律的遵守最終還是需要訴諸主體內心的自覺。因此,誠信道德觀念的形成是民法誠信原則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
誠信是市場活動中由道德規范上升形成的重要原則,是道德規范在法律上的再現。誠信道德的內容主要有:其一,善意真誠的主觀心理;其二,誠實不欺的客觀行為;其三,公平合理的利益結果。相應地,誠信道德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反映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相互之間遵循善意真誠、守信不欺和公平合理的規則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第二,反映一定的經濟規律。由于社會經濟生活的需要,人們之間需要生產中的協作和進行商品交換,不管是在自然經濟,還是商品經濟條件下,誠信對于維護經濟關系有序存在都起著重要作用。第三,反映了一定的利益要求。
作為法律原則的誠信和作為道德的誠信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誠信法律原則與誠信道德觀念有著內在的關聯。誠信法律原則是經濟活動中由道德規范上升形成的重要原則,是道德規范在法律上的再現。誠信法律原則是強制性的法律規范,但是其內容是社會經濟交往中所形成的誠信道德。沒有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誠信的道德內容,誠信法律原則就只能是一項十分空泛的法律規定。人們遵守某些約定,并非只因法律的強制,善良的內心意識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誠信最初表現為社會經濟尤其是市場經濟中的道德準則,由于它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的和必要的作用而轉化為法律規則,以法律的強制力表明社會對該項道德的關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誠信道德水準的提高和變化,經過合法性、權威性、程序性和技術性的形式要件,誠信的道德要求的內容也會源源不斷地匯入誠信原則的實體內容當中去。另一方面,二者的區別在于,誠信原則是以道德為內容的法律原則,與道德有著不可分離的內在關聯。但作為法律原則的誠信,其產生、形式、作用機制、調整范圍,均不同于作為一般道德要求的誠信。第一,范圍不同。誠信原則調整民事活動中人們的行為和利益關系,而一般道德的誠信則調整包括大量的其他種類的社會關系,如親人、朋友等。第二,表現形式不同。誠信的道德要求是以觀念的形態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信念和輿論習慣之中,缺少系統準確的信息表達,誠信原則以成文的立法表述或包含其精神的法律規范、規則和判例為表現形式。第三,約束力不同。對誠信原則的違反,必須以某種必要的外在的強制力量為后盾來促成其實施,通常須由司法機關通過裁決并加以矯正;而對誠信的一般道德的違反,則是以人們的自覺認同為主要標志,往往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譴責。
誠信原則是民法的一個基本原則,它是道德的法律化,反映了人類社會經濟的基本要求。誠信法律原則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其道德基礎。培養良好的誠信道德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培養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誠信道德觀念,完善誠信道德體系。這是發揮誠信法律原則社會功能的關鍵一環。我們應大力宣傳加強誠信道德的重要性,使全民深刻理解誠信的社會本質和價值,認識到市場經濟生活與誠信的關系,使誠信法律原則被廣大群眾所認同。同時完善誠信體系,建立個人誠信、企業誠信、組織誠信和政府誠信的社會誠信體系。
第二,完善誠信的監督約束機制。應建立誠信的社會監督機制,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和信用評價制度,加強對不誠信行為的監管和揭露。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政府、組織、集體和個人的監督作用,建立和完善失信懲戒機制。
第三,完善誠信的立法,將誠信原則具體化。應根據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誠信道德水準的客觀情況,經過合法性和科學性程序,將誠信道德要求的內容匯入誠信原則的實體內容當中去,把誠信的精神實質落實到具體的法律法規之中,使之進一步具體化、條文化。這既是誠信原則的內在要求和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又是誠信原則法律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的重要前提。
誠實信用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規范。
①《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②《合同法》的第六條明確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③《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另外,締約過失責任也是誠實信用道德規則的延伸。
這是道德義務演變成了法律規則的典型例子。 還有拾金不昧道德規范演變成了物權法中的“遺失物返還”規則。
關于義務(1)廣義的義務,既包括法定義務,又包括道德義務。二者是緊密聯系的,它們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
一些道德義務被國家認可為法律規范,成為法定義務。有許多法定義務,同時就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
如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其他亦可) (2)加強立法進度,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拓寬道德義務進入法律制度的通道,使社會走向有序、文明所必需的道德義務成為法律規則。
(3)樹立權利義務一致性的觀念,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法律鼓勵我們做的,積極去做,禁止我們做的堅決不做,法律要求我們做的,必須做到。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核心的問題之一。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不是法哲學的局部問題,而是貫穿于整個法哲學的全局問題。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規...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核心的問題之一。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不是法哲學的局部問題,而是貫穿于整個法哲學的全局問題。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規...
1.完善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 《環境保護法》依據憲法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并借鑒了國外環境立法經驗,規定了環境保護的原則、基本制度和管理措施,還把環境影響評價、污染者的責任、征收排污費、對基本建設項目衽三同時等,作為強制性的法律...
也即是說,LZ認為不讓座現象是社會問題或主要是社會問題? 說是社會問題一般應基于三點:一是交通的壓力,或是交通設施并不齊備。特別是在中國這樣神奇的國度,一切交通工具基本都人滿為患,我們乘坐交通工具很難有一個座位,如果社會配置更多的車輛的話,...
法與道德屬于上層建筑SUPERSTRUCTURE的不同范疇。 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 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
1.法律法規學習心得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更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教育承擔了使每一個社會成員社會化的重任,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在其中的意義更是毋庸置疑。人生在世,難免遇...
1.如何自覺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 (一)自我預防是根本這里所謂的自我預防,按其字面意思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是預防自己對他人犯罪,另一方面是預防他人對自己犯罪,也就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青少年應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信用卡可以透支,本身就是一種犯罪,無論是道德層面上的還是法律層面上的都是犯罪。那么,人家規定說,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有重罪,那你還糾結是否包括5萬元。我說包含五萬元大于等于5萬元。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規劃》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信用卡逾期、套現、透支消費 信用卡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幾乎大部分人手上都有至少一張信用卡,畢竟這是鼓勵消費的時代,但是事物總有兩面性,如果你每次都按時還款,那么還是不錯的,但如果你連續出現3次逾期,或是2年內累計有6次逾期,將直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