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6項規定,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在一家陶瓷公司工作的崔沫珠下班回家時,因所騎電動車速度快,再加上天下雨、未發現路面水坑,一不小心便連人帶車摔到坑里,導致全身多處受傷。
一開始,公司為崔沫珠申請了工傷認定。然而,人社局認為此次事故不屬交通事故,對其工傷不予認定。無奈,她只得起訴道路管理方。在這次訴訟中,法院認定對方承擔70%的賠償責任。既然自己不負主要事故責任,崔沫珠便再次申請工傷認定。然而,作為訴訟第三人的公司提出異議,認為電動車不屬于機動車,不構成交通事故,不符合工傷認定條件。后經多次訴訟,公司這項主張也未被采納。最近,仲裁裁決公司向崔沫珠支付一次性就業補助金等13萬余元,公司申請法院撤銷該裁決但未如愿。下班途中掉入水坑 為認工傷提起訴訟崔沫珠在公司從事的工作是檢選工。2018年4月21日晚18時許,她在公司下班后騎著自己的電動車回家。當行駛至一交叉路口時,因天下著雨,路面有積水,她未看清機動車道上有一凹陷水坑,連人帶車掉進坑里,導致鼻骨骨折、右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此后,她被送往醫院住院治療16天。公司為她申請工傷認定后,人社局認為其所受傷害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6項規定,不予認定為工傷。無奈,崔沫珠以妨礙公共道路通行為由向法院提起侵權賠償訴訟。一審法院認為,道路管理方作為事發路段的道路管理者,對涉案道路的維修、養護存在過失,對崔沫珠的損傷應當承擔一定責任。崔沫珠駕駛電動自行車行駛在機動車道上造成損傷,應當知道非機動車不得在機動車道內行駛,沒有盡到謹慎駕駛義務,存在過錯,對自身的損傷應承擔主要責任。由此,判決道路管理方承擔20%責任,崔沫珠承擔80%責任。按照這樣的判決,崔沫珠應當承擔的是事故的主要責任,想認定工傷是不可能的。再者,她認為自己沒有那么大的過錯。于是,她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二審認為,從照片和監控錄像可知,事發路段機動車道路上有一較大的坑,崔沫珠騎行至此摔傷。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6條規定,結合當事人自認、視頻及舉證情況,可以認定道路管理方承擔70%的賠償責任。因崔沫珠騎非機動車進入機動車道存在違反交通法規情形,應自行承擔30%的民事責任。法院確認交通事故 責令重新認定工傷確認自己不負事故主要責任后,在人社局堅持否認自己不屬于工傷的情況下,崔沫珠向一審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判決撤銷人社局決定并責令其重新作出工傷認定。庭審中,人社局辯稱,其認定崔沫珠所受傷害不屬于工傷事實清楚,程序合法。請求法院予以維持。此外,職工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需要有相關部門對事故的責任認定,本案中崔沫珠提供的法院判決是人社局認定工傷后提交的,且該判決是從民事上對道路歸屬單位賠償責任的判定,不是對交通事故責任的判定,不能作為認定工傷的法律依據。作為本案第三人的公司認為,崔沫珠騎行的電動車不屬于機動車。其起訴的案由是公共道路妨礙通行損害責任糾紛,不屬于交通事故,不符合工傷認定的條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條第5項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相關規定,非機動車在道路上行駛屬于上述法律、法規的調整范圍,非機動車在道路上發生的事故屬于交通事故。因此,一審法院認為,崔沫珠所受傷害屬于交通事故。人社局及公司均認為,法院作出的民事判決屬于民事責任認定,不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而《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6項規定為“非本人主要責任”,其并未規定必須由交通管理行政部門出具的事故責任認定這一前提條件,因此,一審法院認為,法院的生效民事判決認定崔沫珠在此次事故中承擔次要責任,符合認定工傷的條件。據此,一審法院判決撤銷人社局不予認定工傷決定,責令其對崔沫珠是否屬于工傷重新作出認定。公司不服該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其上訴理由不成立,不予支持。此后,公司申請法院對該判決進行再審,但被駁回。員工獲得工傷認定 公司被判支付賠償歷時一年之久,經過法院多次判決,人社局重啟工傷認定程序后,經審查最終確認崔沫珠所受傷害屬于工傷。然而,這一結果引起了公司的不滿,其以人社局為被告,以崔沫珠為第三人,再次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人社局的認定結果。公司訴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沒有包含非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崔沫珠造成的事故雖屬交通事故,但該事故系第三人非機動車單方事故,責任應當由第三人自行承擔,道路管理方依法不承擔非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既然如此,第三人就不屬于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非主要責任。也就是說,崔沫珠應對自己所受傷害承擔全部責任。公司認為,崔沫珠另案以妨礙公共道路通行損害起訴道路管理方,依據是當年仍生效的《侵權責任法》第89條。該事故雖然體現兩種法律關系,但交通事故司法解釋對于道路管理者的責任有明確規定,排除了非機動車,故不能將公共道路妨礙通行損害責任和交通事故賠償糾紛的責任混淆。只有存在機動車發生事故的情形,二者才發生競合,責任比例才能一致。本案中,崔沫珠在公共道路妨礙通行損害責任中承擔20%責任,在交通事故責任中應承擔100%。因此,其不符合認定工傷條件。一審法院認為,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5條第2款規定,人社局具有作出本案工傷認定決定的職權。各方爭議的問題為崔沫珠在下班途中發生的事故是否屬于交通事故,該事故是否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6項的規定。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條第5項規定,崔沫珠發生的事故屬于交通事故。公司主張該事故為非機動車單方事故,不是交通事故的主張,一審法院不予支持。前段時間,崔沫珠決定離職,同時要求公司向其支付被拖欠的工資及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等13萬余元。因公司拒絕支付這些費用,她便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仲裁支持其請求后,公司又以該裁決涉嫌違法為由請求法院予以撤銷。6月15日,法院裁定駁回公司的申請。
來源:《勞動午報》 記者 趙新政
上下班的路上騎車,如果發生意外受傷,都可以向公司申請賠償,這個也是屬于工傷范圍的,只要不是路徑不在上下班正常的范圍外,公司都會做處理的。而且現在公司都會給員工上保險,不用擔心公司不賠錢,除非公司沒有給員工買保險。
上下班的路上騎車,如果發生意外受傷,都可以向公司申請賠償,這個也是屬于工傷范圍的,只要不是路徑不在上下班正常的范圍外,公司都會做處理的。而且現在公司都會給員工上保險,不用擔心公司不賠錢,除非公司沒有給員工買保險。
豹科下午五點半提前半小時從公司下班,騎上電動車前往女朋友家途中,未注意到下水道井蓋已挪開,摔傷造成全身多次骨折,豹科能認定為工傷嗎?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規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
張青山系山東某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職工。2014年1月20日下午下班后,張青山和同事一起去老牌菜館參加車間工會組織的年會活動,當晚20時許車間年會活動結束。之后,張青山等八個平時關系不錯的同事,又去明清街博山莊聚會,22時許聚會結束后,張青山騎...
新修訂《工傷保險條例》第三章 工傷認定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最高法司法解釋 明確四種上下班途中工傷 最高人民法院20日...
新修訂《工傷保險條例》第三章 工傷認定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最高法司法解釋 明確四種上下班途中工傷 最高人民法院20日...
案情簡介案例結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張某為工傷,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法院駁回了環保科技公司的起訴。案例解析環保科技公司認為,張某在地鐵內自己不慎摔倒,其受傷既不是在工作場所內,也并非因工作原因,且不屬于上下班發生交通事故,因此不應認定為...
這個要看具體情況了,如果是你自己摔倒的,沒有其他因素影響,是不是交通事故就不重要了,因為自行車沒有保險,不存在賠償問題,所以損失都是你自己承擔。就只能算是自己摔傷了。 如果參加工作了,在上下班的途中,自己摔傷了,只能找單位到工傷。和交通也沒...
2018年1月25日,上海中心氣象臺先后發布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號和暴雪黃色預警信號,受降雪天氣影響,預計今天傍晚到明天上午全市可能出現對交通有影響的道路結冰。漫天飛雪讓小伙伴們興奮不已!不過,工友們上下班路上千萬注意安全哦!別只顧低頭看手機...
如今,電動自行車已作為百姓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因此引發的交通事故也層出不窮。比如,騎電動車上班路上因路面結冰滑倒受傷、被路過的車輛掉落物砸傷、速度過快與他人發生碰撞等。發生事故后,能被認定為工傷嗎?▌案例老王是某物業公司保安,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