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一律判死刑”的建議只不過是網民的情緒化表達,并不符合法律理性,但畢竟代表了一種廣泛的民意,因此它對國家的刑事政策制定和刑事立法并不是無意義的。拐賣婦女兒童在中國是個存在多年的社會問題,一直多發頻發,而且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制造了很多家庭悲劇,引起被害人及民眾的公憤,所以才有了“一律判死刑”的強烈訴求。但是國家、社會對偷盜、販賣兒童的犯罪行為一直苦無良策,于是不約而同想到的是加重處罰,以極刑來應對。
這場討論揭示的一個習焉不察但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在社會集體意識中將刑法視為社會治理的工具。每遇有社會問題,一時又找不到治理之策時,主流社會很自然地想到刑法,希冀以刑法手段來規制人們的行為,以創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這樣做也是有理論依據的,即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而政策體現的就是一種工具思維。
近代以來,鑒于刑事古典學派在遏制犯罪方面無所作為,刑事實證學派興起,此學派主張刑法的目的不在于懲罰過去之罪,而在于預防未然之罪;懲罰的依據不是行為的客觀危害,而是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應當根據預防犯罪、防衛社會的需要來設計刑罰制度,輕重其罰。此系列觀點體現了鮮明的刑事政策思想,由此發展出的刑事政策理論大為流行,并根本革新和重塑了近代以后的刑法制度。
刑事政策理論的基點就是將刑法視為社會治理的工具。這其實也符合制度理性,是無可厚非的:任何制度都必須具有某種功利性的效用,刑法也不例外。但這是否就是理所當然的呢?最近,有中國學者撰文對刑法的過度刑事政策化提出質疑,認為它會導致過度刑法化,造成刑罰權的非理性擴張,危及公民的自由和權利。作者認為,“政策的本質是政治,刑法與刑事政策的關系根本上反映的是刑法與政治的關系以及刑法的自主性和限度問題。法律與政策(政治)的聯袂當然有積極意義。但是,法律與政策的分離畢竟是近代制度文明的重要成果,我們在強調刑事政策與刑法共生互動關系的同時,必須重視刑法回應刑事政策的途徑與限度,警惕刑法對刑事政策的過度回應。”“不能因為行政機關和公眾對某類社會問題、違法行為的反應強烈,就簡單地將該類行為通過犯罪化納入刑法范圍。若如此,刑法面對的社會問題將會應接不暇,陷入無窮無盡的瑣碎的社會事務管理中,調整范圍將會無限擴大,刑法最終將蛻變為社會管理法。”
盡管有反思,但這無損于刑法的意義和價值。從客觀層面看,刑法保護的是社會的重大法益,從主觀層面看,刑法守護的是一個社會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價值。試想,如果沒有刑法,維系社會共同體最基本的道德價值體系就會崩解。因此,刑法的價值不在于其作為政策工具的治理效果,而在于其規范意義。就此而言,應當關注的不是刑法的“過度化”問題,而是刑法結構和功能的合理化問題,比法網的大小更重要的是法網的嚴密。最近,發生在大洋彼岸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虐待同伴案,據專家分析,依美國法律,數名被告可能面臨終身監禁的處罰,而在中國以往類似案例中,一般都是給予行政處罰,甚至是批評教育。中美之間法律觀念和制度的差異,給國人帶來不小的震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 一、在刑法第十七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
刑事訴訟活動中,越來越多偵查、公訴機關會提供“審計報告”作為證據,用以證明財務專門性問題。 面對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法定證據種類之外”的“審計報告...
政法是中國特有的政治法律概念,具有深厚歷史基因和獨特制度價值。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代中國政法體制,孕育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根據地和解放區,創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發展于改革開放新時期,完善于中國特...
就業問題一直都是法律專業的一大難題。難就業,一是難在門檻高,二是難在選擇少。而法律僅有的幾個職業之間還存在著如有若無的“鄙視鏈”。 這些法律相關職業之間互看不順眼的“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 一、在刑法第三十七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七條之一:“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
所謂“三無”船舶是指無船名號、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的船舶。在沿海、湖泊、河流、水庫等。 水域時有涉漁“三無”船舶,這些“三無”船舶危...
自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犯罪數量持續增加、刑事訴訟成本不斷攀升,人們開始對當時的刑事政策進行全面反思,開啟了“世界性的刑法改革運動”。 在此過程中,被害人運動興起,恢復性司法理念深...
“哪條法律寫著跟男人互相喜歡犯法了”? “小三”這個詞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小三”是插足他人感情的第三者在民間的稱呼,那么它在...
對于法學生來說,不是法考過后就萬事大吉了。事實是,法考只是一個有點坡度的山丘,選擇律所才是崎嶇的高山! 我們總可以在各種社交平臺上看到已進入律所的學長學姐分享自己的“打工”生活。當...
信托作為一種在世界上存續了數百年的法律工具,從其誕生之初至今經歷了長年累月的磨煉,可謂凝聚了人類的高度智慧,而遺囑信托基于人們對代際傳承的多元化需求最能體現“信托”最初的本質。 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