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脅迫情節雖然對罪質的認定影響不大(因為共同犯罪中罪質的認定主要取決于行為人客觀方面作用的大小,來區分主犯和從犯),但對量刑的影響非常巨大,這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體現。
法律咨詢:
您好,對“被脅迫情節”的理解和考察問題?
律師解答:
對于被迫人來說,其被脅迫情節的認定至關重要。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被脅迫情節雖然對罪質的認定影響不大(因為共同犯罪中罪質的認定主要取決于行為人客觀方面作用的大小,來區分主犯和從犯),但對量刑的影響非常巨大,這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體現。
有一點需要明確,被脅迫的程度與其主觀上的被動性是成正比的,與其意志自由的程度是成反比的。被脅迫程度輕,說明被迫人參加犯罪的自覺自愿程度大一些;反之,被脅迫程度重,說明被迫人參加犯罪的自覺自愿程度小一些。那么被脅迫的程度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客觀的脅迫手段來體現被脅迫的程度,從而反映出被迫人主觀上的心理感受。
(一)以對人身實施暴力相威脅
1.生命脅迫
指以殺害相威脅,這里的殺害對象既可以是被脅迫者本人,也可以是被脅迫者的親屬。在這種情況下,被脅迫者如果不參加犯罪,就會當場被殺死。有時,脅迫者甚至先殺死一個人,以此來脅迫其他人參與犯罪。這種脅迫程度比較嚴重,如果被脅迫者違心地屈從于脅迫者的淫威而實施了犯罪,可寬恕性大,一般可以免除處罰。[11]在我國刑法中,因被殺害的脅迫而參與犯罪是不能阻卻刑事責任的,因為行為人的意志雖然受到了抑制,但并沒有完全喪失。被脅迫的人之所以違心屈從脅迫者參加了犯罪,也正是經過了利弊權衡以后做出的決定。這一決定本身就表明被迫人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意志自由的,對其認定為犯罪是應該的。但在通常的情況下對這種生命脅迫予以免除處罰是合適的。
這里我們有必要區分一下被迫犯和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不可抗力。對于后者,我們不認為是犯罪。如果行為人身體上完全受強制,喪失了意志自由,盡管由此造成了客觀損害,但因主觀上沒有罪過,行為人不應承擔刑事責任。這是阻卻了刑事責任的一種情形,即此時行為不認定為犯罪。這與生命脅迫的被迫犯還是有區別的。生命脅迫的被迫犯本身已經認定為犯罪,但基于被脅迫情節的出現,才給予免除處罰。
還有一種被迫犯的刑事責任阻卻情況,即在被脅迫的情況下,如果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而不得不屈從于脅迫者,實施了一定的損害行為,則不認定為被迫犯,而按緊急避險的理論處理。例如,民航客機在飛行中,劫持飛機的罪犯用搶逼迫駕駛員和乘務員把飛機開到指定的地方。此時,駕駛員為了保護全體乘客的生命和國家財產的安全,把飛機開到罪犯指定的地點,不能認為是犯罪。
以上情況在國外的立法例中已有涉及,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40條明文劃分了“身體受到強制”和“心理受到強制”兩種情況,對于前者,如果行為人因受到強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并造成法益損害的,法律規定不構成犯罪,而對于后者,即因心理受到強制對法益造成損害的,刑法規定按照第39條緊急避險的情況來處理,如果符合緊急避險的條件,則不構成犯罪;如果避險過當,則“只有在故意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才應就避險過當承擔刑事責任。”
2.健康脅迫
指以傷害相威脅,包括以重傷與輕傷相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結合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以確定對其處罰。
(二)以對財產造成損失相威脅
這種情況下,被迫人的意志受到抑制不大,其自由選擇度較高,因此他的主觀惡性相對大一些,一般不宜免除處罰,應當減輕處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對財產的脅迫手段還沒有達到足以使人去犯罪的程度,就不能認定為具有“被脅迫情節”。
(三)以其他手段相威脅
指揭發隱私、劣跡,損毀名譽、人格,以及利用從屬關系和求助關系進行脅迫等。原則上對這些情況不認定為“被脅迫情節”,因為這一類脅迫手段強度相對較弱,實踐性也并不急迫,被迫人完全有條件采取抵制的做法。而被迫人沒有這樣做,或者是由于存在私念,或者是本人的性格比較軟弱,這些都不能作為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理由。[12]因此,要看“被脅迫情節”是否能夠成立,不能僅看表面上是否存在被脅迫的事實,還要綜合考慮某一種脅迫手段是否達到足以使人去犯罪的程度,若沒有達到這種程度,則不能認定存在“被脅迫情節”,而應當按照主犯、從犯的標準量刑。若行為人是為了保護非法利益而受到精神強制去實施犯罪行為(如,為了隱瞞包二奶的事實),當然也不能認定存在“被脅迫情節”。
相關法律知識:
按照作用分類法,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可分為主犯和從犯主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對于主犯按照其涉及的共同犯罪進行處罰,按我國現行刑法,分為兩類:
①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全部罪行處罰。
②對于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即這兩種主犯都是按照其對共同犯罪應付的刑事責任進行處罰,體現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對于從犯,現行刑法規定“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從而從犯也包括兩種:
①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②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對于從犯的刑事責任,《刑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里規定的幅度較寬,不僅是“應當”,而且既可以從輕、減輕,還可以免除。我們現在比較一下脅從犯的規定:“對于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是脅從犯,對于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對于脅從犯的刑事責任,完全被包含在從犯的刑事責任中。至于少了一項“從輕”,完全可以由法官去根據犯罪情節酌定把握。這還在其次,取消脅從犯的更充分的理由,可以從分析脅從犯罪的脅迫手段入手。
脅迫手段可以從程度上分為三類:
①重度脅迫,是指以殺害相威脅,這里的殺害對象既可以是被脅迫者本人,也可以是被脅迫者的親屬。在這種情況下,被脅迫者如果不參加犯罪,就會被立刻殺死,有時候,脅迫者甚至先殺死一個或幾個人,以此來脅迫其他人犯罪
②中度脅迫,是指以傷害相威脅,包括以重傷與輕傷相威脅
③輕度脅迫,指以損害財產或揭發隱私相威脅。
以上三類,我們又可以將其分為兩種,第一種僅包括上面所說的重度脅迫,從其表現可以看出,這種脅迫很嚴重,被脅迫者完全是出于違心和無奈,如果不從,面臨的就是自己或親屬的生命的消失,例如,搶劫犯搶劫銀行,而銀行工作人員及時打通了110報警,但在警察來到現場以前,歹徒用槍威逼工作人員用鑰匙打開保險柜,這時已經有幾名這位工作人員的同事因為不幫歹徒打開保險柜而被歹徒打死,試問,在這種情況下,被脅迫的這個工作人員還談得上意志自由嗎?如果他不打開保險柜,立刻就會被打死,他這是只是歹徒用來打開保險柜的“鑰匙”而已,已經成為歹徒的“作案工具”,沒有任何意志自由,在這種意志因素缺失的情況下,被脅迫人根本就不具有主觀惡性,如果被定行為犯罪,就違反了我國犯罪構成理論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應此不應被認為是犯罪(在英美刑法中,以死亡相威脅,構成威逼,而威逼是重要的辯護理由)。當然,在現實的生命危險消除以后,被脅從的人仍然幫助犯罪分子犯罪的,應當構成犯罪。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的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以盜竊、利誘、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所謂盜竊商業秘密,包括單位內部人員盜竊、外部人員盜竊、內外勾結盜竊等手段;所謂以利誘手段獲...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的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以盜竊、利誘、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所謂盜竊商業秘密,包括單位內部人員盜竊、外部人員盜竊、內外勾結盜竊等手段;所謂以利誘手段獲...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勞動合同的: 按照法律規定,這種情形下導致勞動合同無效主要是以下這幾種情況: (一)在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簽訂合同。 主要指法律規定部分崗位需要勞動者經過專門...
一、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表現形式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是指為了競爭或個人目的,通過不正當方法獲取、披露或使用權利人商業秘密的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根據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采取的手段的不同,將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以...
11月17日,邯鄲市磁縣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案件。一男子在妻子提出離婚訴訟期間,強迫妻子發生關系,因遭到反抗未能得逞。最后構成強奸罪獲刑8個月。 案件詳情 趙先生和王女士是夫妻關系,2021年4月22日,...
什么是合同的可變更1.概念合同的可撤銷和可變更是指由于當事人在意思表示方面存在瑕疵而可以對已經成立的合同予以撤銷或變更。我國《合同法》第54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
在民法理論上,撤銷權屬于形成權,行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直接行使權利,實現權利目的。 一、合同撤銷權的期限: 但是撤銷權的行使將使得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終局性得歸于無效,將對相對人的利益產生重大影響...
我有證據證明他欠我的錢,這是他寫的借條 這不算,這是他強迫我寫的,這根本不能算是證據 在民間借貸糾紛中,經常會有些案件的當事人主張對方持有的借條、收條等證據是通過暴力、脅迫等非法手段獲取的,如果真的遇到自己簽下的借條是受脅迫寫的,這種情...
如你所說的情況,對方應該存在著欺詐行為,這樣的合同在法律意義上屬于無效合同,不具備法律效力,但若對方當初只是口頭約定是銀行貸款,你又拿不出證據,那就只能以書面約定的內容看做是你的真實意思表示了。 無效合同,是指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
據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成華法院消息,2022年1月7日,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法院對被告人梁崗被控犯強制猥褻罪一案公開宣判,以強制猥褻罪判處被告人梁崗有期徒刑八年;禁止梁崗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假釋之日起五年內從事教育、培訓相關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