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環境權是一項特殊的人權,受害者往往具有人數眾多、不特定、潛伏時間長等特點,其所面對的又往往是作為企業的強勢群體,因此在環境權保護的過程中,尤其要強調政府的義務,也就是說,要首先確保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對相關信息的知情權,才能夠進而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保障公民知情權理應成為環境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英文摘要】
【關鍵詞】環境權;人權;知情權
【英文關鍵詞】RighttoEnvironment;HumanRights;RighttoKnow
【寫作年份】2007年
【正文】
一、一則案例引發的思考
甘肅省禮縣一村子6年發現7名白血病人,村民疑為3家造紙廠作怪”,數百名村民2004年3月30日自發到鎮政府上訪,鎮政府當日向縣政府上報了《關于請求進行疾病調查工作的報告》。此后,由6家單位組成的6人調查小組對該村白血病的高發原因進行了調查。曾參與白血病事件調查”的一位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由于白血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造血異常的血液系統病,它與病毒和外環境的有害物質有直接關系。當時,調查小組把環境污染作為重點,要求環保部門進行環境監測,但報告到相關部門后就再也沒了音訊。這位人士稱,他雖然參與了調查,但至今不知道調查結果。無奈之下村民被迫與造紙廠簽下若達不到國家外排水標準繼續生產,群眾可以砸掉工廠”的協議。然而,污染還在繼續。[1]
面對群眾欲哭無淚的眼,面對空無一人的環保局辦公大樓,面對電話打不通的兩級環保局長,我們在悲憤的同時不禁要問:公力不達,私力救助焉有效力?[2]環境權作為一項特殊的人權,對它的保護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作為。也就是說,首先必須滿足一個普通公民對環境保護相關信息的知情權,進而才能夠運用相關的法律制度,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環境權作為人權的特殊性
環境權是一個舶來品,在英文中有三種不同表達法,即人利用環境的權利(righttoenvironment),環境自身的權利(rightofenvironment)和關于環境的權利(environmentalrights)。所謂人利用環境的權利是一種人權,即生活在一個最低標準環境的權利,在這種環境中能夠享有具有尊嚴和福利的生活。在環境一詞的前面人們往往會加上一些修飾語,例如健康的、安全的、滿意的、適當的、干凈的、純潔的等等。所謂環境自身的權利或環境的權利”是指從其自己的內在價值派生出來的,不同于人類對環境之利用的環境的權利”。這是以人類學為核心的環境保護主義者們所主張的概念,他們主張直接賦予環境本身以權利,認為這是最好的保護環境的方法。所謂關于環境的權利是指那些與實施實質的環境權相關的程序上的權利,例如獲取環境信息、參與環境政策的決策過程和利用環境損害法律救濟的權利以及一般意義上的正當程序權利。[3]然而,從國際范圍看,環境權的觀念和運動主要發端于美、日、歐等工業發達國家,是從人權的角度提出和發展的。20世紀60年代以后,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1960年,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位醫生向歐洲人權委員會提出控告,認為向北海傾倒放射性廢物這種行為違反了《歐洲人權條約》中關于保障清潔、衛生的環境的規定。之后,圍繞著把環境權追加入歐洲人權清單的問題,在歐洲人權會議、歐洲環境部長會議和其他有關歐洲會議曾開展多次討論。而在美國,自卡*遜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一書對美國民權條約沒有提到一個公民有權保證免受私人或公共機關散播致死毒藥的危險”的感嘆之后,就掀起了一場關于環境權的大辯論。[4]另外,在一些關于環境權的國際性宣言中,也是將環境權置于人這個主體之下進行表述的,例如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表達了一項明確的有關環境的個人人權:人人擁有自由、平等和為保障健康生活足夠的環境條件的基本權利,并且承擔一項為現在和未來的人們保護和改進環境的神圣義務?!盵5]所以環境權不僅是環境法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環境法學和環境法制建設中的基本理論,更是人權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摘要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還處于綜合防治階段,沒能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建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的調整社會與環境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現有的法律法規亟待修改和完善。環境管理上則偏重于微觀管理工...
【摘要】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導致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公司應當承擔環境責任。而在中國目前背景下,要公司主動去承擔環境責任,或者用剛性的法律設計來促使公司承擔環境責任都存在著障礙。本文試圖從柔性的——經濟刺激制度,來探討公司環境責任實現...
關鍵詞:環境污染侵權民事責任制度完善 一、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主要法律依據 在我國,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主要法律依據分散于《民法通則》、環境基本法與單行法之中。此外,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也與之密切相關。 1986年的《民法通則》對各種侵權行為...
論文摘要: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藩籬不斷拆除,這加劇了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的競爭。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國家紛紛采取隱蔽性更強、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監督和預測的保護性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以阻止其他國家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從而進行貿易保護。本文根據...
公民的環境權利(或稱為公民環境權)是指公民擁有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通常包括環境使用權、知情權、參與權和請求權。它區別于:(1)公民、集體或國家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權;(2)國家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擁有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3)私法上與環...
20世紀6O年代.經營者就開始使用電子數據交換(EDI)來加快相互之間信息的傳遞;9O年代后,國際互聯網(WWW)的逐漸普及,電子商務迅速地發展起來。電子商務的出現,帶來了商業運營模式的變革,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越來越明顯的促進作用;...
一、侵犯商業秘密罪的犯罪構成 侵犯商業秘密罪,是指違反保護商業秘密法律規定,以盜竊、利誘、脅迫或其他不適當手段,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其犯罪構成主要特征是: (一)犯罪客體,是商業秘密權利人的所有權和相關...
【摘要】環境知情權是一項新興的環境法律權利,并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不斷的完善,我國環境知情權雖然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還存在具體的缺陷,本文對環境知情權存在的問題做出分析后,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教訓,提出完善我國環境知情權應做出的努力。針對目前環境知...
1.如何做到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學習 一 端正態度,擺好位置。法律法規眾多,學習枯燥無味,學習者要端正學習態度,虛心學習,認真理解法律條文的規定。二 從基礎學起。學習法律法規,要從基礎理論學起,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培養理論素養,在涉及到具體問...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在國際貿易中,傾銷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傾銷是根據不同市場需求彈性的不同而產生的,即企業針對不同地區市場的需求彈性來制定商品價格,對需求彈性小的市場實行高價策略,對需求彈性大的市場實行低價策略,因而這種不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