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為規范文物行政部門的行政處罰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以及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對違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的,適用本規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文物行政部門實施行政處罰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以法律、法規、規章為依據;
(二)遵循法定程序;
(三)公正、公平地行使法律賦予的行政職權;
(四)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
第四條上級文物行政部門對下級文物行政部門實施的文物行政處罰行為進行監督。上級文物行政部門對下級文物行政部門違法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可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上級文物行政部門有權依法對違法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第二章管轄
第五條文物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管轄。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六條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督查并指導地方文物行政部門處理全國范圍有重大影響的行政處罰案件。
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可依據有關規定和本地區實際情況,規定轄區內的級別管轄。
第七條上級文物行政部門必要時可依法直接管轄下級文物行政部門管轄的行政處罰案件;下級文物行政部門對其管轄的行政處罰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文物行政部門管轄時,可以報請上級文物行政部門決定。
第八條兩個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對同一違法行為均有管轄權時,應當由先立案的文物行政部門管轄。
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指定管轄,其共同的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也可以直接指定管轄。
第九條地方文物行政部門發現案件不屬于本單位管轄或者主管的,應當將相關材料移送有管轄權的文物行政部門或者相關的行政部門處理,同時報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備案。受移送的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將案件處理結果及時函告移送案件的文物行政部門。
受移送的文物行政部門如果認為移送不當,應當報請共同的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指定管轄,不得再次移送。
第三章立案
第十條文物行政部門對下列途徑發現的違法案件應當及時處理:
(一)在檢查中發現的;
(二)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舉報的;
(三)上級交辦的,下級報請處理的,或者有關部門移送的。
第十一條文物行政部門適用一般程序處理違法行為的,應當立案。
第十二條文物行政部門發現違法行為具有下列情形的,應當在5日內立案:
(一)有明確的違法嫌疑人;
(二)有客觀的違法事實;
(三)屬于文物行政處罰的范圍;
(四)屬于本部門管轄。
決定立案的,應當填寫立案審批表,報本部門主管負責人批準,并確定兩名以上文物行政執法人員為案件承辦人。
第十三條文物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檢查過程中,發現違法行為正在實施,情況緊急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對違法行為予以制止或者糾正;
(二)對涉案文物依法先行登記保存;
(三)收集、調取其他有關證據。
文物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及時將有關情況和材料報告所屬文物行政部門,并辦理立案手續。
第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文物行政執法人員,不能被確定為案件承辦人:
(一)是案件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
(二)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
(三)與案件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案件承辦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申請回避。當事人認為案件承辦人符合上述情形之一時,可以向文物行政部門申請回避。案件承辦人的回避由本部門主管負責人決定。
第四章調查取證
第十五條案件立案后,案件承辦人應當及時收集、調取證據。
第十六條案件承辦人調查案件,不得少于兩人。案件承辦人在調查取證時,應當出示執法證件。
對涉及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案件承辦人應當保守秘密。
第十七條案件承辦人可以對當事人及證明人進行詢問。詢問應當單獨進行。詢問前應當告知其如實陳述事實、提供證據。
詢問應當制作筆錄,并交被詢問人核對;對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其宣讀。筆錄如有差錯、遺漏,應當允許其更正或者補充。經核對無誤后,由被詢問人逐頁在筆錄上簽名或者蓋章。案件承辦人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被詢問人拒絕簽名或者蓋章的,案件承辦人應當在筆錄上注明。
第十八條案件承辦人進行現場檢查時,當事人應當在場。案件承辦人應當制作現場檢查筆錄,當事人應當簽名并注明對該筆錄真實性的意見;當事人拒絕到場或者簽名的,應當由案件承辦人在現場筆錄中注明。
第十九條案件承辦人可以要求當事人及證明人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并由材料提供人在有關材料上簽名或者蓋章。材料提供人拒絕簽名或者蓋章的,案件承辦人應當在材料上注明。
第二十條案件承辦人調取的證據應當是原件、原物。調取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由提交證據復制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在復制品上蓋章或者簽名,并注明“與原件(物)相同”字樣或者文字說明。
第二十一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案件承辦人應當填寫先行登記保存證據審批表,報本部門主管負責人批準。先行登記保存證據時,案件承辦人應當向當事人出具先行登記保存證據通知書。
第二十二條文物行政部門實施先行登記保存證據時,應當有當事人在場。當事人拒絕到場的,案件承辦人可以邀請有關人員參加。對先行登記保存的證據應當開列物品清單,由案件承辦人、當事人或者其他有關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當事人拒絕簽名、蓋章或者接收物品清單的,應當由案件承辦人在清單上簽名并注明情況。
第二十三條對于先行登記保存的證據,應當在7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一)需要進行技術檢驗或者鑒定的,送交檢驗或者鑒定;
(二)依法不需要沒收的物品,退還當事人;
(三)依法應當移交有關部門處理的,移交有關部門。
法律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1.目前我國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旅行社條例》、《旅行社條例實施細則》、《旅行社責任保險管理辦法》、《邊境旅游暫行管理辦法》、《導游人員管理條例》、《旅游飯店星級的劃分與評定》、《旅游投訴暫行規定》...
1.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應當遵守哪些規定 具體如下①主題和內容應當符合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和維護國家安全與民族團結、弘揚愛國主義、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優秀文化、培養良好風尚、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②與辦館宗旨相適應...
1.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全書的行政法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游行示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游行示威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1.國家有哪些法律法規要求 我國的法律法規的種類,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我國法律的主要形式有:1、憲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國家的總章程,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主要的法律淵源。2、法律:按照法律制定...
1.中國所有法律名稱 中國現行法律:憲法、行政法、經濟法、民商法、社會法、訴訟法和刑法,包含財政金融法、國防外交法、國家機構法、行政法、合同法、環境保護法、婚姻家庭法、經濟法、經濟行政管理法、科教文衛法、勞動保護法、民法、民事訴訟法、民政內...
1.對于文物安全保護工作應該學會哪些知識,請詳細些 1、貫徹國家《關于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五納入的通知》精神,實現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計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通過調整和完善文物保護管理機...
1.旅行社設立的要求有哪些 (一)基本要求 申請設立旅行社,經營國內旅游和入境旅游業務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有固定的經營場所; 2、有必要的營業設施;應當至少包括下列設施、設備:2部以上的直線固定電話;傳真機、復印機;具備與旅游...
1.滿足哪些條件可以免考中級《法律法規》科目 《法律法規與綜合能力》歷年來都是中級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因為其題量大、涉及范圍廣、考點細碎等特點,讓不少考生備考痛不欲生。現在山東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網(jrexam)小編就告訴大家一個好消...
1.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如何組成的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有層次之分,又有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對于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劃分,尚有不同看法,但大致可以概括為四...
1.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法律法規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北大法寶 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管理辦法【法規類別】文化綜合規定市場管理【發文字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令第52號【發布部門】文化部【發布日期】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