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李先生入職某商貿公司,從事銷售工作。2017年2月19日,李先生遞交《辭職申請表》,以“個人原因”為由申請離職。2017年3月15日,雙方解除勞動合同關系。當日李先生簽字確認的《離職移交清單》中明確勾畫顯示,“不放棄履行”不競爭與不勸誘義務。數月之后,商貿公司將李先生訴至法院,要求支付違約金85萬余元并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
日前,海淀法院審結了此案,判令李先生應依法向商貿公司支付違約金85萬余元。
▌詳情:
商貿公司與李先生均認可李先生稱其離職前任商貿公司北京區域銷售總監及中國區政府事業部銷售總監。主要工作內容為:帶領銷售團隊銷售辦公設備、勞保用品、辦公用品,針對客戶群體為北京市場企業客戶以及全國范圍內的政府客戶。離職前,李先生月基本工資為稅前70 920元(據此計算合計每年85萬元左右),且另有不定額獎金,年終獎金不超過稅后15萬元。
雙方之間存有競業限制約定。雙方《勞動合同》第8.3條款約定,在合同終止后1年的競業限制期間內,除非商貿公司在合同終止前書面棄權通知,李先生應履行競業限制義務;競業限制期間,李先生不得直接或間接的向其公司或其關聯公司生產或銷售相似產品的任何競爭者提供保密信息或實體工作、被雇傭、聘用、提供實體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咨詢、顧問、代理服務等),或在該等實體中持有任何利益或權益等;商貿公司在競業限制期間內按月向李先生支付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金,月度金額相當于勞動合同終止前一個月基本工資金額的三分之一;李先生如違反競業限制義務,則應當向公司支付相當于本協議約定的競業限制補償金總額3倍的違約金。
商貿公司掌握有李先生兩張銀行卡賬戶(招商銀行工資卡賬戶、交通銀行賬戶)。李先生離職次月,即2017年4月,商貿公司即按照(稅前)每月23640元的標準向李先生轉賬支付了競業限制補償金,但招商銀行原工資卡賬戶提示李先生的收款賬戶異常以致交易失敗,當月商貿公司向李先生交通銀行賬戶內轉賬支付了相應款項并成功。2017年5月,商貿公司再次向李先生交通銀行賬戶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金時,交通銀行賬戶亦提示收款賬戶異常,交易失敗。且不久,商貿公司收到了李先生轉賬退回的補償金。為此,商貿公司曾先后兩次分別向李先生的戶籍地和勞動合同中留存的居住地郵寄函件,要求《提供銀行賬號或現場領取競業限制補償金》,但兩次均被拒收。此后數月,商貿公司堅持向李先生銀行賬戶內轉賬支付款項,但均因收款賬戶異常,未能成功轉賬。李先生認可招商銀行、交通銀行賬戶均為本人所有,自述離職后覺得無用已經注銷,自稱快遞并未收到但認可收件人的電話和地址無誤。
商貿公司主張,李先生離職后入職競爭對手處,違反了競業限制約定義務。為此,商貿公司提交了公證書及競爭對手某知名文具公司的工商注冊信息為證。公證書顯示,2017年4月某文具公司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號曾經刊文《公司應邀參加第二屆全國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峰會》載明,李先生作為公司公共事業部全國負責人參會并就公共采購問題在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工商注冊信息顯示,該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文具、文化用品銷售等項目及法定代表人、股東信息。李先生對此解釋稱,其是以某投資公司投資總監的名義參會,并被安排進行了主題發言,會上并未標明自己的身份,僅是作為行業內專家身份到會;該文具公司發表文章后,自己才知道相關報道,由于報道內容不實,已經要求該文具公司修訂和刪除了相應文章。
李先生辯稱,其并未違反競業限制約定,其從商貿公司離職后于2017年3月21日入職某人力資源公司,被派遣至某投資公司任投資總監,負責協助上級進行投資市場分析,企業并購方案、項目分析及執行落地等,并未違反競業限制義務。就此,李先生提交了與某人力資源公司的《勞動合同(勞務派遣員工)》、社保繳費記錄等材料為證。商貿公司認可上述證據真實性,但提交了工商登記信息,證明李先生所述新用人單位“投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即商貿公司的競爭對手,且為某知名文具公司法定代表人。
經查,李先生當庭表示:一、本人是計算機硬件專業出身,工作經驗主要集中在零售商超、辦公產品銷售行業,在文具銷售行業從業12年左右;二、依據個人從業經歷和常識,原任職的商貿公司與該知名文具公司在辦公用品、辦公設備的銷售領域確實存在競爭關系;三、本人沒有投資行業的經驗、背景或常識,是經朋友介紹入職投資公司;四、因在招商銀行存在多張卡,基于銀行“A類客戶”的考慮,就注銷了該銀行卡,交通銀行卡很久不用了,曾經收到過1.8萬元左右的款項,但認為金額計算有誤,就退回了款項,也是基于銀行“A類客戶”的考慮注銷賬戶。此外,李先生還表示,商貿公司主張的違約金過高,超過公司的損失及個人承受能力。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
其一、雙方間存有競業限制約定,李先生作為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應誠實信用的履行雙方所約定競業限制義務;
其二、商貿公司已經按照約定支付了競業限制補償金,而李先生雖就賬戶注銷、退回款項等行為作出解釋,但仍有躲避接收、怠于接收競業限制補償金的明顯主觀意愿。故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金支付情況并不影響雙方間競業限制約定,即李先生仍應遵守雙方約定的誠實、信用履行競業限制義務;
其三、李先生雖自述入職投資公司,但投資公司與某知名文具企業法定代表人為同一自然人,兩公司間具有關聯關系。該知名文具企業確實曾經在官方網站及公眾微信號中刊文,報道李先生作為該公司公共事業部全國負責人參與第二屆全國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峰會并就公共采購模式發表主題演講。該知名文具企業確實與商貿公司在文具銷售等領域存有競爭關系。因此,商貿公司所提舉證據足以證明李先生離職后存有違反競業限制義務情形;
其四、李先生雖提出違約金金額高于公司的損失及個人能承受的范圍,但李先生在商貿公司任職期間年收入在85 萬元左右且有不高于15萬元的年終獎,即李先生在商貿公司工作期間年薪100萬元左右,其職位、收入等均明顯有別于普通勞動者及一般管理人員,雙方約定的違約金并未高于李先生的收入水平。
再縱觀全案,本案中李先生于2017年2月因個人原因提出離職申請,于2017年3月15日與商貿公司解除勞動關系。兩個工作日后,李先生即與案外公司建立勞動關系,約定由案外公司將其派遣至投資公司,而投資公司與某知名文具企業為同一法定代表人名下企業。且離職后,李先生主動注銷可用于接收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金的兩個銀行賬戶。種種表象均指向李先生存有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主觀故意。
最后,法院對李先生提出的酌減競業限制違約金的主張不予支持,并基于雙方所確認李先生離職前12個月平均工資數額,判定李先生應依法向商貿公司支付違約金,經核算為85萬余元。
判決后,李先生提起上訴。
二審終審判決,駁回李先生的上訴,維持原判。
來源:北京海淀法院網;作者:蔡笑
作者:唐青林 李舒編者提示:本文摘自唐青林律師主編的《商業秘密百案評析與企業保密體系建設指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出版)案件要旨為了避免卷入原單位的商業秘密侵權糾紛,離職員工應當注意以下事項:提前三十日將離職信息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競業限制來源于《公司法》中董事、高管人員的禁止行為。指企業與知悉或可能知悉本企業商業秘密的員工通過簽訂協議,限制員工在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后一定期限內不得從事為他人或自己經營與原企業有競爭關系的工作。 近年...
一、公司未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金能否解除協議 根據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當事人僅約定勞動者應當履行競業限制義務,但未約定是否向勞動者支付補償金,或者雖約定向勞動者支付補償金但未明確約定具體支付標準的,基于當事人就競業限...
裁判要旨勞動合同法對勞動合同雙方可以約定違約金的情形作出了限制。賠償損失的屬性是補償彌補非違約人所遭受的損失,該屬性決定了賠償損失的適用前提是違約行為造成財產等損失的后果,不能事先約定損失的金額或計算方式。案件詳情泰馳公司與林雷簽訂的《勞動...
競業禁止協議補償金支付時間依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競業限制的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但一般不超過2年,而經濟補償金是每月支付的,支付期限依據協議的約定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
一、企業方如何解除競業限制協議? 現行《勞動爭議案件司法解釋(四)》第九條規定:在競業限制期限內,用人單位請求解除競業限制協議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條規定賦予了用人單位單方的無條件解除權,這樣規定似乎僅認識到競業限制協議是為了保護用人單位...
競業禁止協議是否屬于勞動合同的一種 競業禁止協議屬于勞動合同的一部分,與勞動合同法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
企業狀告員工違反競業限制保密費能不能代替競業限制補償金 保密費和競業限制經濟補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人單位已支付勞動者的保密費不能代替競業限制的經濟補償。 一、保密費是否是法定?保密費能否代替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金? 根據《勞動法》、《勞...
深圳競業限制補償金逾期支付案 隨著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合同越來越復雜。在勞動合同中,競業限制補償金條款是為了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利益,確保在員工離職后,其競爭優勢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一條款也可能會引發糾...
萬震山于2016年1月1日進入東澤公司,勞動合同約定工作崗位為運營經理。試用期滿后月工資標準為11000元,合同期限至2018年7月31日止。在職期間,萬震山與他人一起成立能風公司,其認繳的出資額為100萬元,出資比例為50%。該公司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