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民馬某看中了海珠區江南西路的一處房產,然而在完成交易遞件后,前去房屋打掃衛生時,才得知此房中曾有人非正常死亡,是套“兇宅”。
打掃時才知買來“兇宅”
2017年5月,馬某想買房自住,通過多日的看房比對,最后通過中介公司推薦,看中了孟某的一套房屋。雙方通過中介公司于2017年5月20日簽訂三方《房屋買賣合同》,馬某以157萬元向孟某購買了其海珠區江南西路一處房產。馬某支付了房款,并于2017年8月9日交易遞件完成。
當天,馬某去新購入的房屋打掃衛生,從鄰居處得知該房內曾經發生過自殺事件,并且是房東上門收租時才發現人已死亡,周邊居民都知情且都有忌諱。
得知這一情況,馬某立即聯系中介公司咨詢此事,中介公司表示也不知情。于是,馬某立即和經紀人一起找到業主孟某協商解決退房退款事宜。
然而,孟某態度很惡劣地說“房屋內發生自殺事件”這事沒義務也沒必要跟買家和中介說,并且拒絕退款退房。
無奈之下,馬某在2017年8月10日前往廣東中立法律服務社進行咨詢。
起訴至法院要求撤銷買房合同
據代理律師分析,案涉房屋內發生過自殺事件,根據傳統認識、交易習慣、按照公序良俗以及司法實踐,案涉房屋應當認定為“兇宅”(注:在一定時期內曾發生過自殺或兇殺等人為因素致人非正常死亡的房屋,一般成為兇宅)。
賣方故意隱瞞案涉房屋曾發生過非正常死亡這一重大事件,未告知買家真實情況,屬于欺詐行為,直接影響原告是否購買案涉房屋的真實意思表示,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原告可以請求法院撤銷雙方所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
馬某隨后將賣家孟某訴至法院,要求撤銷房屋買賣合同并賠償損失。
究竟能不能拿回房款,下面這幾個問題成了關鍵:
1、賣家賣房前是否知道房屋內發生過自殺事件?
被告認為不存在欺詐行為,其根本就不知道曾經有租客在案涉房屋內自殺;況且原被告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是通過中介公司促成的,原告應當追究中介公司不盡職調查的責任或者故意隱瞞的責任,而非追究被告的責任。
原告代理律師認為,該案的關鍵在于取得證實案涉房屋內發生過自殺事件且在馬某購房過程中,孟某故意隱瞞這一事實,誘使馬某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被告孟某構成欺詐行為。
案件庭審過程中,原告馬某的代理律師對被告方的答辯意見提出反駁:被告答辯意見與事實不符,在起訴前原告通過中介與被告進行調解時,被告當面明確表示案涉房屋發生過非正常死亡案件,并且被告直接說無義務向原告及中介說明發生過非正常死亡事實;該事實有原告提供的情況說明及法院調取的《詢問筆錄》相互印證,可以證實。
2、買家簽合同前是否知曉案涉房屋是“兇宅”?
被告認為,在《房屋買賣合同》第四條中,原告已經表明其親自視察并清晰知道該物業現況等,并不得借此拒絕交易。原告陳述的事實與理由與《房屋買賣合同》中原告表明其親自視察并清晰知道該物業現況自相矛盾。
對此,原告馬某的代理律師提出,合同中所述原告“清晰知道該物業現況”是指該物業的物理現況。根據常識,原告不可能看出案涉房屋曾發生過非正常死亡案件。“兇宅”雖然在物理層面上沒有瑕疵,但在普通人的心理上,人們買房買的是家,目的是住的平安、舒適,“兇宅”顯然影響人們的居住心理。也正是這一原因,才使得房屋的價值在客觀上收到重大影響。
原告代理律師認為,人們對于“兇宅”的忌諱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種民間習俗。民間習俗作為一種千百年傳襲下來的習俗和生活經驗,已經深深進入中國人的內心,是客觀存在并由一定合理性的。
在法律層面上,這種合理的習俗在法律上可以歸為善良風俗,是受法律保護的,本案被告為了將房屋賣出或者為了賣高價而故意隱瞞“兇宅”這一重大事實,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其行為構成了欺詐。
法院:判決支持原告全部訴求
法院認為,根據調取的《受理報警登記表》《詢問筆錄》對于案涉房屋內于2015年發生過非正常死亡這一事實,法院予以確認。
關于被告出售房屋時是否存在欺詐行為的問題,首先,根據公安的詢問筆錄可以得知,被告對案涉房屋內發生租戶非正常死亡的事情是知曉的。其次,按照公序良俗以及交易習慣,房屋內有發生過非正常死亡的事實,足以影響當事人交易的意思表示。被告在出售案涉房屋時,不管是對中介方還是購買人,均負有披露房屋真實信息的義務,應當披露而未披露,有違誠實信用原則。
被告抗辯認為原告應當追究中介公司未盡調查義務的責任,但被告作為案涉房屋的產權人,是原告及中介方了解房屋真實信息的第一來源,被告該抗辯有轉移責任的而嫌疑,對此,法院不予采信。
再次,中介公司作為促成買賣雙方簽定合同的中介方,同時也是簽約過程的見證人,因此其向法院說明的孟某在買賣交易過程中未披露該事實以及刻意隱瞞該事實的情況也可印證案件相應事實。
由此,法院認定被告在交易過程中存在欺瞞行為,構成欺詐。最后法院判決支持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律師支招:如何避免誤買兇宅?
馬某的代理律師表示,在我國,對于兇宅的定義,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一般認為:發生過自殺、兇殺等非正常惡性死亡事件的房屋成為兇宅。
所以,為了最大限度的維護購房者的權益,最直接的辦法是在買賣合同中做具體約定,一旦出現合同約定的情形,守約方可以直接起訴讓對方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挽回損失。
實踐中,購房遭遇兇宅并不少見,但這一重要事實一定要求對方披露,并且在買賣合同中對兇宅問題作出特別約定:
1.多向鄰居打聽。
很多購房者買房后發現是兇宅多半是聽鄰居們說的。為了規避這一情況,建議購房者買房之前就先到小區內“暗訪”一番,可以問問周圍的鄰居了解一下房屋的歷史,與鄰居熱絡起來建立感情,發現房屋“身家清白”后才可最終敲定。
2.上網查找小區過往新聞。
3.寫清合同細則。
就兇宅問題專門約定違約責任。約定兇宅信息披露條款,比如,出賣方保證出售房屋中未曾發生過非正常死亡、嚴重刑事案件等可能導致買房人心里不安的情況。如果買方在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后,發現房屋中曾經發生過上述情況而賣方未曾予以書面披露,買方有權解除合同。
4.買房時遇到以下幾種情況,要對房子做進一步的背景調查:
長期空置房;出售價明顯低于市場行情的;賣家拒絕書面承認房子是否涉及兇宅信息的;賣家戶口本上有因人員死亡而注銷戶口記錄,尤其是死亡年齡比較小的。
2018年2月27日出賣人小區開發公司與買受人吳某某、余某簽訂了《商品房買賣合同(預售)》《商品房買賣合同補充協議》。 主要約定:吳某某、余某購買某開發商的房屋。交付房屋全款后,開發商須于2019年12月...
中國人信奉風水,兇宅意味著不吉利,甚至是災難,十分忌諱。 但是當前市場下,購買二手房的情況十分普遍,你也不可能在買房前了解該房產的前世今生的所有住戶和房主的情況。房主不說,你怎么會知道。 張三就在購買婚...
近日,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法院審結了這樣一宗案件。 由于在購房之前,小張(化名)不知道自己沒有購房資格,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和房地產公司簽訂了認購書,并繳納了購房定金2萬元及車位定金1萬元。但法院卻只判令房地產...
日前,B村陳某花錢購買并居住了15年的房子,被當地法院判決返還給前房主李某,不過李某也要支付給陳某80萬元的房屋增值費。那么,買來已經15年的房子,為什么會被法院判決返還,這是怎么回事?2005年,李某將其名下已辦理土地使用權證(農村集體用...
兇宅一般指發生過兇殺、自殺、謀殺、跳樓、上吊等非正常死亡的房舍。兇宅的概念是民間的說法,我國法律沒有對兇宅進行定義。法律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出賣方和地產中介必須出示有關房產所有信息的相關證明,但根據公序良俗原則和忠誠義務原則,出賣方和中介應把房...
購房切忌粗心謹記十大注意事項 辦理買房貸款注意事項1、注意預售許可證證號是否對版 舉例:曾有發展商為趕節假日售樓時機,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就開售,有業主要求出示預售證時,發展商就拿出前期單位的預售證以蒙混過關。 建議:核對發展商公示的商品...
家裝糾紛種種全看透?家裝糾紛如何解決?裝修糾紛中的消費者責任 家裝糾紛種種全看透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希望自己住房的居室舒服些。據了解,購新房者95%以上都要進行裝修,這就給裝修市場的興旺提供了條件。近年來家裝投訴一直是熱點。秋冬季是家庭裝...
家裝糾紛種種全看透?家裝糾紛如何解決?裝修糾紛中的消費者責任 家裝糾紛種種全看透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希望自己住房的居室舒服些。據了解,購新房者95%以上都要進行裝修,這就給裝修市場的興旺提供了條件。近年來家裝投訴一直是熱點。秋冬季是家庭裝...
原告顏先生向某小區開發商購買了小區內的商鋪及商鋪東面一塊空地的土地使用權。之后,開發商將該空地北面及東面的圍墻加高,方便顏先生在空地上搭建小屋。然而,顏先生將小屋搭建完畢準備投入使用時,卻被城管部門告知,該空地系小區全體業主共有的土地,不允...
廣州一男子在網貸花了10萬逾期-欠網貸10多萬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網貸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便捷的借貸途徑,但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風險。今天,我們要講述一個廣州男子因為網貸欠下10多萬的故事。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