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與此同時,我們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網絡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可乘之機。
通過大數據系統整理了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數據信息,通過以下數據可以看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整體呈上升趨勢。 由此,可以看出確定公民個人信息保護邊界,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基于此,《民法典》專章規定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此前頒布的《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進一步完善了信息安全保護規則。今年出臺的《關于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司法解釋》針對人臉信息保護作出專門規定。即將生效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則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系統性法律,規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處理原則,確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司法邊界。而從刑法層面,我國自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確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公民個人信息正式納入法律的保護范圍。隨著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的出臺,該罪名被更改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擴大了犯罪主體的范圍,并增加了一檔法定刑,切實加大了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懲治力度。此后,《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及《檢察機關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指引通知》相繼出臺,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構成要件、量刑標準、認定原則等進行了細化。
關于個人信息的定義,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而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之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刪除等。
對個人信息的侵犯具體可表現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非法買賣網購訂單信息、非法買賣、提供或公開他人的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等。本次《個人信息保護法》針對以上違法行為分門別類根據層級的不同進行了規定。
《個人信息保護法》針對一般個人信息采取的保護原則為告知-同意原則,即個人信息處理者在處理個人信息前,應當以顯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語言真實、準確、完整地向個人告知,并需征得個人的同意。 對于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導致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危害的個人信息,包括生物識別、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敏感個人信息,以及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保護原則更為嚴格審慎,個人信息處理者在原告的告知-同意框架下,還應當向個人告知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必要性以及對個人權益的影響,并征得個人的單獨同意,法律法規要求應取得書面同意的,從其規定。對于處理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應征得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同意。
針對大數據殺熟行為,該法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時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其次,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向個人進行信息推送、商業營銷,應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個人提供便捷的拒絕方式。而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作出對個人權益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個人有權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予以說明,并有權拒絕個人信息處理者僅通過自動化決策的方式做出決定。
關于跨境提供個人信息,則需遵循如下法律路徑:個人信息處理者因業務等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通過網信部門組織的安全評估,通過專業機構進行個人信息保護認證,與境外接收方訂立網信部門制定的標準合同,或者遵循我國締結、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等法定路徑。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和處理個人信息達到國家網信部門規定數量的個人信息處理者需向境外提供信息的,應當通過網信部門組織的安全評估。
以上為《個人信息保護法》的亮點內容,此外還有企業存儲時間要求最短化、個人同意撤回權、出于公共安全目的方可在公共場所進行視頻采集及識別等方面。本次《個人保護法》的出臺,是細化個人信息保護體制,完善網絡平臺治理,強化外部監督,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的重要舉措。該法與《刑法》等法律法規一并構建起我國的信息安全法律保障體系,可以有效規制侵犯個人信息違法行為,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為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體系。
因為1200元,結果被判刑3年。是什么讓一名在校大學生罔顧國家法律法規,一腳踏入了犯罪的深淵? 日前,浙江省海寧市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被告是某高校一名在校大學生。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因為1200元,結果被判刑3年。是什么讓一名在校大學生罔顧國家法律法規,一腳踏入了犯罪的深淵? 日前,浙江省海寧市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被告是某高校一名在校大學生。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網絡發達的今天應當如何保護隱私 我國大數據應用面臨著數據資源難以開放共享、數據安全和隱私急需保護、大數據技術創新人才不足等諸多挑戰,其中個人隱私如何保護,是大眾最為關注的問題。 事實上,真正好用的大數據技術,應該是用加工實現增值,用分析來...
一、隱私是大數據時代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認為,1996年時,要建立征信服務系統很難。但現在有了大數據,征信系統就容易多了,通過大數據,可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好的消費者。而這個時候,隱私問題就出現了。最近我了解到,很多P2P公司...
1.如何應對云計算大數據帶來的法律問題 (1)法律的技術本質是約束人的行為尺度,而人的行為尺度是由所使用的工具決定的,所以當法律專家分析一個新問題時,先確定當事人所使用的工具。如果是傳統的工具,則可以直接使用傳統的法律思維,如果是創新的工具...
在互聯網時代下,現代辦公已經離不開電子產品以及網絡的運用。不僅硬件上,智能手機、電腦成了工作的必需品;在軟件上,一些App的運用也將工作半徑從有形的辦公室拓展到無形的網絡和社交媒體上。這些便利的高科技辦公硬件和軟件,在帶來無與倫比的高效率同...
為保護公民個人信息,2009年2月28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設了刑法第253條之一,規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兩個罪名。 這是首次直接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
為保護公民個人信息,2009年2月28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設了刑法第253條之一,規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兩個罪名。 這是首次直接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
2021年10月29日(星期五)上午10:00,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媒體新聞發布廳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新時代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并回答記者提問。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林廣海、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
近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決定于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社會關注度很高。為此,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