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勞務報酬所得的應稅項目
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屬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屬于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二、稅率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征收。個人一次取得勞務報酬,其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0,000元。對前款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依照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后再按照應納稅額加征五成;超過50,000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歸納上述規定,制定勞務報酬個人所得稅稅率表如下(表一):
表一?單位:元
級數含稅級距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1不超過20000元的200
2超過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302000
3超過50000元的部分407000
三、勞務報酬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個人提供勞務取得含稅勞務報酬(即稅前勞務報酬)所得個人所得稅的計算
1、應納稅所得額的確認
1.1含稅勞務報酬所得不超過4000元的,應納稅所得額=含稅勞務報酬所得-800;
1.2含稅勞務報酬所得超過4000元的,應納稅所得額=含稅勞務報酬所得×(1-20%)。
2、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注:按照應納稅所得額查對應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二)個人提供勞務取得不含稅勞務報酬(即稅后勞務報酬)所得個人所得稅的計算
個人為企業提供勞務,雙方約定的勞務報酬更多情況是一個稅后支付額,即企業支付給個人的勞務報酬是個人的稅后所得,因此,企業必須將稅后所得轉換為稅前報酬,按照稅前報酬列支企業的成本費用,同時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由于勞務報酬在計算個人所得稅時的扣除額分段以及應納稅額的加成規定,經過推算得出不含稅勞務報酬收入額對應的稅率表(注意,這里是收入額,而非應納稅所得額),稅率表如下(表二):
表二?單位:元
級數不含稅勞務報酬收入額稅率(%)速算扣除數換算系數(%)
1未超過3360元的部分?無
2超過3360-21000元的部分20084
3超過21000-49500元的部分30200076
4超過49500元的部分40700068
1、含稅勞務報酬收入的換算
1.1不含稅收入額不超過3360元的換算為含稅勞務報酬收入公式如下:
含稅勞務報酬收入=不含稅勞務收入額/(1-20%)-200
1.2不含稅收入額超過3360元的換算為含稅勞務報酬收入公式如下:
含稅勞務報酬收入=(不含稅勞務收入額-速算扣除數)/換算系數
注:公式中個數據請根據表二中對應的金額確認。
2、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2.1方式一,根據上述公式換算含稅勞務報酬收入按照表一的稅率計算應納稅額,祥見上文。
2.2方式二,根據表二分步計算
2.2.1不含稅收入額不超過3360元的
第一步,根據不含稅收入額查表二中對應數據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公式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800)/(1-稅率)
第二步,根據應納稅所得額查表一中對應數據計算應納稅額,公式如下: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按表一對應數據計算)
2.2.2不含稅收入額超過3360元的:
第一步,根據不含稅收入額查表二中對應數據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公式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一速算扣除數)×(1-20%)/換算系數
第二步,根據應納稅所得額查表一中對應數據計算應納稅額,公式如下: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以例釋法:我們分別采用上述兩種方式計算個人提供勞務所得個人所得稅,驗證公式的正確性。假如張三、李四為君合信公司年會做魔術表演和演唱,雙方協商同意,表演完畢后君合信公司支付張三稅后所得8000元,支付給李四30000元。
通過則查表二得知,稅后所得8000元所對應的適用稅率為20%,速算扣除數為0,換算系數為84%;稅后所得30000元,對應的適用稅率為30%,速算扣除數為2000,換算系數為76%.
按照方式一計算
張三的納稅情況
含稅勞務報酬收入=(不含稅勞務收入額-速算扣除數)/換算系數=(8000-0)/0.84=9523.81元
應納稅所得額=9523.81-9523.81×20%=7619.05
應納稅額=7619.05×20%=1523.81
驗算一下:稅前收入為9523.81,應交個人所得稅稅額為1523.81
稅后所得=9523.81-1523.81=8000元,與本例相符。
李四的納稅情況
含稅勞務報酬收入=(不含稅勞務收入額-速算扣除數)/換算系數
=(30000-2000)/0.76=36842.11元
應納稅所得額=36842.11-36842.11×20%=29473.69
應納稅額=29473.69×30%-2000=6842.11
驗算一下:稅前收入為36842.11,應交個人所得稅稅額為6842.11
稅后所得=36842.11-6842.11=30000元,與本例相符。
按照方式二計算:
張三的納稅情況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一速算扣除數)×(1-20%)/換算系數
=(8000-0)×(1-20%)/0.84=7619.05
應納稅額=7619.05×20%=1523.81
李四的納稅情況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一速算扣除數)×(1-20%)/換算系數
=(30000-2000)×(1-20%)/0.76=29473.69
應納稅額=29473.69×30%-2000=6842.11
與方式一計算出來的一致,證明兩種方式均適用。
附:換算系數的推導過程
假設含稅勞務報酬收入a,不含稅(稅后)勞務報酬為b,適用稅率為c,速算扣除數為d,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為e,減除費用為f,其中c、d、f均可以從表一中查詢得到
根據等式一:b=a-e和等式二:e=(a-f)*c-d這兩個稅收等式,推導如下
將等式二代入等式一后得到
b=a-[(a-f)*c-d]推導得出
等式三:a=(b-d f*c)/(1-c)
當a大于4000時,f=a×20%,代如等式三得到
a=(b-d ?a×20%*c)/(1-c),進一步推導得到
a-a*c-0.2*a*c=b-d,?進一步推導得到
來源海口律師:網頁鏈接
a=(b-d)/(1-0.8c),其中1-0.8c就是上述含稅收入和不含稅收入換算公式中的換算系數。
當適用稅率為20%,即c=20%時,a=(b-d)/(1-0.8*20%)=(b-d)/0.84,換算系數為0.84;
當適用稅率為30%,即c=30%時,a=(b-d)/(1-0.8*30%)=(b-d)/0.76,換算系數為0.76;
當適用稅率為40%,即c=40%時,a=(b-d)/(1-0.8*40%)=(b-d)/0.68,換算系數為0.68。
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勞動關系的主體是明確確定的,一方為用人單位,另一方為勞動者。
《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是否屬于勞動關系一般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
勞動關系、勞務關系、承攬關系,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又有什么區別?相信有很多朋友對此并不清楚,關系好亂啊!為此,小編就簡單的說一下這三者關系,供朋友們參考。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勞動關系的主體是明確確定的,一方為用人單位,另一方為勞動者。《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雙方尤其是單位會承擔較大的法律風險。雙方的權利義務除依法律和雙方簽訂的合同確定外,還要根據工會與用人單位簽訂的集體合同......
1、兩者產生的依據不同。勞動關系是基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生產要素的結合而產生的關系;勞務關系產生的依據是雙方的約定。
2、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務關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經濟法調整,而勞動關系則由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范調整。
3、主體資格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則必須是勞動者個人,勞動關系的主體不能同時都是自然人,也不能同時都是法人或組織;勞務關系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
4、主體性質及其關系不同。勞動關系的雙方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