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起醫患暴力的情形
暴力傷醫事件頻發與醫患關系不斷惡化有直接的聯系,但又不可以簡單的歸結為醫患關系。從根源上看,它是醫療體制改革滯后,醫患對立情緒長期積累,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突出的結果,同時它也是諸多社會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醫療體制機制問題
我國的醫療資源80%在城市,而80%的患者卻分布在農村。這種分布格局使得很多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優秀人才集中在城市大醫院,患者在本地或者級別較低的醫院得不到有效救治或者根本就不相信這些醫院而投奔城市大醫院,使得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農村衛生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者級別較低的醫院由于缺乏患者而技術水平不斷落后甚至醫療規模逐漸萎縮。長期以往,大醫院由于疲于治療常見病多發病而使得技術發展緩慢,同時患者得不到很好的分流數量不斷攀升,排隊等候的現象出現,使得一醫難求,產生看病難的現象。
2、醫療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
醫療服務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服務的提供者醫生掌握專業知識,患者往往不能或很難掌握自己所患疾病的具體信息,即醫患信息不對稱。同時醫療領域又充滿很多不確定因素,加之新病毒、新病種出現,使得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由于個體差異可能轉變成復雜疾病,甚至導致患者失能或死亡,這些“治療無效”事件與患者的預期或認知嚴重不符,這時患者容易產生不滿情緒,導致醫患糾紛、摩擦不斷,甚至出現暴力傷醫。
3、媒體宣傳的負面影響
(1)現在醫院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新聞媒體更是愿意對醫療糾紛事件進行報道,并且明顯帶有感情色彩。一些醫患糾紛、暴力傷醫事件經媒體報道、渲染、放大,而對后續的處理措施和結果沒有做出相應的報道,這樣便給患者提供了錯誤的信息——認為暴力傷醫是自身發泄或維權的正確手段,打了醫生害了醫生也沒有相應的后果,也不會有人去追究這些后果,使得暴力傷醫事件頻繁發生,且手段越來越殘忍。
(2)虛假醫療廣告監管不力
虛假醫療廣告中,特別是在電視購物廣告中出現的所謂“養生知識”,聘請“老專家”,使人們對醫療信息越來越不信任,認為有病治不好是因為醫生都是賣藥騙錢的,虛假醫療廣告破壞的不僅僅是醫療藥品市場秩序,更是破壞患者對醫生的信任、職業的尊重。
4、醫院自身因素
(1)重治療、輕心理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們認識到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和心理因素,而醫生現在的診療模式還僅僅停留在生物醫學層面——重治療、輕心理。患者及其家屬在疾病折磨下或失去親屬的痛苦中,容易產生絕望或暴躁情緒,如果此時溝通不到位,容易產生醫患糾紛甚至矛盾升級為暴力傷醫事件。
(2)部分醫務人員責任心不強,態度生硬、溝通不到位部分醫務人員親和力很差、言語不多,患者就診后給患者留下很難溝通的不良印象。同時由于就醫患者數量很多,醫生只是機械性的問診、開化驗單,然后草草的將患者打發走,真正跟患者溝通的時間有限,當患者帶著檢查結果來詢問病情、治療及愈后信息時,他們態度冷漠、生硬,沒有耐心,這樣很容易引起患者不滿的情緒。
二、防治暴力傷醫的措施
1、轉變醫療體制機制,從根源上解決醫患矛盾
(1)進一步鞏固完善基層醫改,引導鼓勵人才向基層流動,分流患者
落實地方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責任,對確實有困難的地方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漸加強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現狀[6]。出臺相關政策,引導衛生人才合理流動,優化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緩解農村、社區、西部地區以及艱苦邊遠地區衛生人才匱乏的矛盾。只有做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環境優化和技術水平提高,才能分流患者,才能做到小病到基層、到社區治療,大病到城市大型綜合醫院治療。
(2)改變醫院目前的創收機制,合理化醫務人員績效激勵機制,規范醫生的診療行為
國家應全面深化醫改,推行“醫藥分開”,徹底破除“以藥養醫”的局面;應該加大醫療衛生事業投入,出臺相關制度以規范醫生的診療行為,合理檢查、合理治療,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底改變現有的醫務人員個人績效與醫院醫療收入掛鉤、與效益掛鉤的局面,認真研究符合醫務人員行業特點的績效分配制度。在取消“以藥補醫”機制、取締紅包、回扣等非法收入的基礎上,按照社會平均工資3-5倍的水平核定醫務人員平均工資[6]。做到績效分配可以促進醫務人員的診治行為以病人為中心,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優勞優得。
2、醫院加強自身管理,針對影響患者滿意度的因素實施控制
(1)轉變治療觀念,加強人文關懷
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人的身(肉體或生理)心(精神或心理)兩個方面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是雙向的。要求醫務人員更多地尊重患者的價值觀念、個人選擇,給予患者充分的知情同意權,用醫患平等的觀念來改造傳統的家長式醫學方式。強調關心病人,關注社會,注重技術與服務的共同提高。
(2)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醫療質量及安全是患者對醫療服務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避免醫療糾紛的關鍵,抓好醫療安全管理,是改進醫患關系的前提。醫院的服務要向五星級賓館看齊,以優質的服務態度和質量推動醫院的發展[7]。
3、媒體的正面宣傳
醫院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場所。為了滿足患者的不時之需,全體醫務人員節假日無休,24小時在崗,他們為了保護患者的身體健康無怨無悔的奉獻自己的力量。媒體應加強對醫院正面信息的宣傳,讓患者了解醫院、了解醫生,逐漸增強患者對醫院、醫生的信任。對于已經發生的醫患糾紛,媒體不應用帶有情緒化、偏激的、片面的、博人眼球的聲音去報道,而應公正、正面的去分析報道,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使民眾客觀認識現有的醫患關系和醫患沖突以及“看病難、看病貴”體制層面的根源,緩解醫患之間的正向沖突,構建客觀的醫患關系輿論氛圍。
上述內容就是小編對“引起醫患暴力的原因”問題進行的解答,引起患者家屬暴力襲擊醫生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有患者家屬原因、醫療機構自身原因、媒體的負面宣傳也是其中之一。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聊網進行法律咨詢。
一、患者死亡醫患雙方不能確定死因怎么處理 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后四十八小時內進行尸檢,具備尸凍存條件的,可以延長至七日。尸檢應當經死者近親屬同意并簽字。 尸檢應當由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相應...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第1條的規定:條例施行后發生的醫療事故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訴到法院的,參照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適用民法通則...
1.醫患糾紛法律法規有哪些 您好!最新的醫療糾紛法律法規如下:1、首先是《侵權責任法》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主要注意的點有:1、醫務人員過錯,必須向醫院追討賠償;2、醫療機構有三項免責事由(患者不配合、搶救生命垂危已經盡力、當時醫療水平所限)...
醫患糾紛協議書范文 甲方:臨沭縣南古鎮侯宅子村衛生室 主要負責人:吳*濤乙方:吳*春,男,59歲,河東區重溝鎮吳坊頭村人 患者吳*春,男,59歲,河東區重溝鎮吳坊頭村人。因身體不適,于2010年6月13日到甲方就診,發現病人病情嚴重,值班...
1、針對是否是醫療事故引起糾紛 這種類型較常見,一般患者受到人身損害的事實:引起并發癥或死亡,當事人可能會懷疑到醫院的過失行為所致,而引起糾紛。此類事故主要是應用《醫療事故處理進行解決》,解決的方式是向所在醫療衛生行政部門提起醫療事故堅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 不屬于醫療事故,醫院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只是在行政處理的范疇,如果醫療機構的過錯造成患方損害,根據民法通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仍要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即使不是醫療事故,如果醫院侵權造成患者損害,仍要承擔賠償責任。 ...
婦產科醫療糾紛1.常見婦產科醫療糾紛原因分析1.1醫務人員責任心欠強,觀察和檢查不仔細有入院時未對患者身高、腹圍、宮高、骨盆測量等行基本體格檢查,致胎兒估重不準確,巨大兒頭盆不稱,造成肩難產引起新生兒肱骨骨折或臂叢神經損傷3例;有因催產素使...
對醫療糾紛的認識1.醫療糾紛的定義醫療糾紛指因醫療發生的糾紛。狹義的醫療糾紛往往指醫療民事糾紛,即醫療合同糾紛和醫療侵權糾紛。醫療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對醫療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終止及合同權利義務的爭議。醫療侵權糾紛是指醫療服務的提供者...
處理醫療糾紛有三大途徑:協商、行政處理、訴訟。無論采取哪種方式解決糾紛,醫患雙方都需要根據法律規定準備相應的證據。患方要及時要求復印甚至封存病歷資料,封存引起爭議的藥品等實物,保留有關就診的單據等以防個別醫療機構篡改病歷、推卸責任;醫療機構...
醫患溝通 01案例分析 原因分析糾紛防范 一項來自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顯示,62%的醫師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醫療糾紛,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沖突。這兩個數字背后是千萬個或奇葩、或悲傷、或暴力、或無情的負能量故事。 如何從整體上推進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