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17時33分許,浙江溫州瑞安市塘下鎮發生一起刑事案件。當地警方發布通報:犯罪嫌疑人孫某某因感情糾紛駕車碰撞被害人并實施故意傷害,后駕車逃離現場。被害人經現場搶救無效死亡。目前,警方正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全力追捕中。如有知情下落者,請立即聯系警方。
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因此,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它的構成要件主要有: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所謂身體權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完整性為內容的人格權。應注意的是,本罪侵害的是他人的身體權,因此,故意傷害自己的身體,一般不認為是犯罪。只有當自傷行為是為了損害社會利益而觸犯有關刑法規范時,才構成犯罪。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非法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
(1)要有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
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的方式,既可以表現為積極的作為,亦可以表現為消極的不作為。前者如拳打腳踢、刀砍槍擊、棒打石砸、火燒水燙等;后者則如負有保護幼兒責任的保姆不負責任,見幼兒拿刀往身上亂戳仍然不管,結果幼兒將自己眼睛刺瞎的行為,就可構成本罪。
(2)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必須是非法進行的
如果某種致傷行為為法律所允許,就不能構成故意傷害罪.
(3)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必須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損害,才能構成本罪
只是一般性的拳打腳踢、推拉撕扯,不會造成傷害結果的,則不能以本罪論處。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并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其中,已滿14周歲末滿16周歲的自然人有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行為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結果,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8月27日晚,江蘇省昆山市一寶馬司機持刀追砍自行車車主反被砍身亡的刑事案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8月28日18時許,昆山市公安局發通報稱,寶馬車內一男子與騎電動車男子因交通問題發生口角,繼而升級為持刀傷害,致使一人死亡。隨后,江蘇網警官方微博轉...
7月28日凌晨2時許,蚌埠市淮上區曹老集鎮境內,一輛小型轎車駛入一橋梁施工工地后掉入水溝中,造成車內兩名小乘客史某某陽、史某然當場死亡,史某狀受傷,車輛損壞(《轎車沖入水溝車內兩名幼兒不幸溺亡 事發蚌埠》),記者今日從當地警方獲悉,事...
9月10日上午9點,湖南長沙市岳麓區人民法院將開庭審理貨拉拉司機周某春過失致人死亡案。從周某春家屬處獲悉,兩名法律援助律師將分別為周某春進行罪輕辯護和無罪辯護。 家屬稱,進行罪輕辯護的律師告知,周某春已經簽署認罪認罰書,檢方量...
深圳警方通報稱:2012年5月26日凌晨3時08分許,侯某駕駛的粵BG077R號車牌的紅色小車在濱海大道由東往西方向行駛至僑城東路段時,與同方向行駛的兩輛出租車發生碰撞,造成其中一輛車牌號為粵BH1Q78的出租車起火,導致該車內3人當場死亡...
長春寬城公安宣傳微信公眾號10月18日通報,17日,長春市寬城區發生一起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閻某因家庭糾紛,在岳父母家中用刀將妻子金某、岳母白某、繼女張某和女兒閻某殺死,隨后點燃屋內物品,從該住所25樓窗臺跳樓墜亡。目前,案件偵辦和善后...
是 發生事故時,如果有一方司機穿拖鞋,但是在整個事故中,該司機沒有責任,那么事故責任由另一方承擔,但該司機要接受交警對其穿拖鞋開車的處罰;如果根據事故情況,雙方都要承擔責任,那么穿拖鞋的司機除要承擔事故責任外,還要接受處罰。 交通肇事是指違...
電動車撞人應該怎么賠償 電動車撞人應該怎么賠償?作者:勇說車險答案: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判斷,1.機動車屬于無牌或違規上路受到處罰,根據駕駛員無證駕駛,然后進行拘留罰款,金額為2000元以下可賠付,若屬于肇事逃逸,根據情節酌情處理;2...
3月31日,北京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崔楊就郭某思故意傷害致人死亡一案相關工作展開說明。案件發生后,北京市委高度重視,市委政法委直接督辦,推動辦案單位依法從嚴從快辦理。目前,郭某思因涉嫌故意傷害罪已被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批準逮捕,案件正在進一...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酒駕的嚴重性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這是許多老司機都懂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喝酒后連電動車或者自行車也不能騎12月19日太原市交警支隊通報了2起醉酒后騎乘電動車發生單方事故致人死亡的事故作為百日安全行動中的典型案例為大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搶劫過程中故意殺人案件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法釋〔2001〕16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搶劫過程中故意殺人案件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已于2001年5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76次會議通過。 現予公布,自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