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技術措施
技術是網絡著作權保護的關鍵。網絡作品的權利保護源于技術,發展于技術,也受制于技術。數據技術所產生的利潤空間和驅動力使得網絡作品的非法復制與盜用有了經濟學的合理性。充分發揮技術措施的保護功能,首要的是加快技術創新并予以發展性應用。用技術來控制網絡作品的使用與傳播成為數字領域中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通過開發防火墻技術、信息加密技術、水印加載技術、CA認證技術等,有效地阻止、限制或禁止不正當接觸或復制網絡作品的行為,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和網絡文獻信息安全。
2、法律手段
法律是著作權保護的核心。通過法律手段來加強網絡著作權保護,一方面,要強化法律意識,完善網絡信息的法律體系。既要對現有著作權法等進行修改完善,又要制定新的法律來規范作品網上傳輸行為;既可以通過對傳統著作權保護作出網絡視角的解釋和延伸,又可以進行互聯網作品保護的專門立法。我國先后出臺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修改了著作權法,最高人民法院也作出了相應的司法解釋,為網絡的正常運行和網絡作品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執法,提升法律地位,維護法律權威。加強對網絡傳播和經營活動中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采取審查準人制度,實施跟蹤監督,制止侵權行為的發生。同時,要依法規范網絡主體的責、權、利,確保涉網各方的利益平衡與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網絡空間中,作品權利人、網絡服務商、傳統媒體、網絡用戶都是網絡主體。正如“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一樣,有權利的人也容易濫用權利。著作權人要求擁有作品的絕對專有權,而權利的相對性又不能容許它無限擴大。法律在保護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正當的財產權利及其基于這種權利帶來的財產性利益的同時,也要“為權利的行使設置邊界,為權利人的行為劃定籬笆”,調節網絡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保證網絡作品得到合理使用。
當網絡作品著作權受到侵犯時,我們還可以采用行政救濟、仲裁救濟和司法救濟三種途徑對其損害予以補救:
(1)行政救濟。根據著作權法和其實施條例及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的規定,著作權行政管理機關,負有對著作權法和其他法律、法規和規章中規定的與著作權有關的違法行為,可以實施行政處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第2條規定:“本條例適用于與進出境貨物有關并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保護的知識產權,包括商標專用權、著作權和專利權。”我國海關同時保護商標專用權、專利權和著作權,對進口貨物和出口貨物等同對待在對知識產權進口環節的保護的同時,還進行出口環節的保護。
(2)仲裁救濟。我國著作權法第54條規定,著作權合同糾紛,當事人可以根據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或者著作權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仲裁解決著作權糾紛的時效短,成本低,效率高,實行一裁終局原則。因此,從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考慮,立法機關把仲裁制度規定為解決著作權合同糾紛救濟的重要途徑,是非常有必要的。
(3)司法救濟。第一,行政訴訟救濟。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作出的行政處罰不服的,有兩種救濟途徑,一種是申請行政復議。另一種是提起行政訴訟,由人民法院進行審判。如果被處罰人不愿意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對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不服,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第二,民事訴訟救濟。根據著作權法第54條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以下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①著作權及與著作權有關權益權屬、侵權、合同糾紛案件;②申請訴前停止侵犯著作權、與著作權有關權益行為,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證據保全案件;③其他著作權、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糾紛案件。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主要是由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實施地、儲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第三,刑事救濟。侵犯著作權的刑事司法救濟,是指侵犯著作權行為已經觸犯了刑律,構成了侵犯著作權罪,依法要追究侵權人的刑事責任的救濟手段。該罪的特點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違反著作權法的規定,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人的許可,復制發行其作品,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復制發行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或者制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3、道德調控
網絡是自由與責任相統一的新領域。法律的共性不能完全涵蓋網絡著作權保護中的特殊性,技術的受動本質要求人類對其予以理性的應用,道德作為人類一種主體的自律機制,能克服技術與法律的弊端與不足,時刻約束和監督網絡主體的行為。因此,網絡著作權保護還有賴于加強道德的規范與調控:首先,要建設完善的網絡道德體系。其次,強化信息倫理教育,倡導網絡行業自律。引導人們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公正平等地利用和傳播信息資源,理性地權衡自己的信息使用行為,在更廣泛、更基礎的層面上保護網絡著作權。最后,完善網絡道德原則。第一,堅持誠實信用原則。網絡作品使用中產生的道德危機要求網絡各方彼此相互尊重,恪守網絡誠信。第二,堅持公平正義原則。明確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信息共享和信息獨有之間尋找一個“度”的考量。第三,堅持主體性原則。網絡不同于現實生活環境,其道德約束力完全來自于主體具有的道德意識和判斷,不單是要求網絡主體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選擇權和決定權,更重要的是要承擔相應的行為責任。
律聊小編提醒您,對于網絡版權的保護最主要的方法還是技術保護,由于網絡的特殊性質,傳統的版權保護制度可能不能完全的適用于網絡版權,所以對于網絡版權保護必須改革完善新的制度和對策。以上就是為您總結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您,本網站致力于打造優秀的法律咨詢平臺,如果您還有疑問,歡迎進入律師咨詢。
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保護的法律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電子商務通常指包括組織與個人基于文本、聲音、可視化圖像等在內的數字化數據傳輸與處理方面的商業活動。在互聯網用戶以幾何級數遞增的今天,電子商務發展得如火如荼,根據CNNIC的調查顯示.2O0o...
一、將別人的隱私發網上如何處理(《侵權責任法》有效期截止于2020年12月31日)告知對方立即停止并刪除,如果對方不理,可以報警,也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追究對方責任。《侵權責任法》第二條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
網上買到假貨的維權途徑有哪些于2014年3月15日實施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明確,消費者在平臺內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發生消費糾紛或者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消費者要求平臺調解的,平臺應當調解。同時,鼓勵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證...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主要內容說明 為了促進網絡借貸(以下簡稱網貸)行業健康發展,引導其更好地滿足小微企業、三農、創新企業和人民群眾投融資需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和人民銀行等十部委《關于促進互聯網...
一、個人信息泄露原因有哪些1、網絡購物要謹防釣魚網站。登錄購物網站時要核實網站的域名是否正確,審慎點擊商家從即時通訊工具上發送的支付鏈接,以防陷入釣魚網站騙局。2、妥善處置快遞單、車票、購物小票等包含個人信息的單據。對于已經廢棄的包含個人信...
1.中國對于網絡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太成體系,但是還是有一些的。貼出一部分供你參考: 1.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2007-12-20】 2. 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2006-02-20】 3.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
1.1、國外信息安全法的分析研究 1、國外信息安全法的分析研究。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這一概念產生的歷史不長,各國也沒有取得較為一致的看法。2001年11月,第56屆聯大會議在通過的決議中,呼吁所有會員國就有關...
1.關于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國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有哪些?時間:2019-04-23 21:59:50瀏覽:79074次來源:律師365整理1、《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
一、我國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現狀 網絡消費和傳統的面對面消費并沒有本質的區別,網絡消費只是傳統商品交易的電子化和網絡化,是消費者和經營者憑借互聯網進行產品和服務的購買和銷售的行為。因此,網絡消費只是人們生活消費的一種方式,它并沒有改變消...
網絡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方式按照傳統的知識產權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網上侵犯著作權主要方式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第46條、第47條的規定,凡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有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行為,即為侵犯著作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