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有犯罪動機可以認定為犯罪嗎
不是的。
犯罪動機是產生直接故意的源泉,它不僅確定犯罪目的,而且促使危害結果的實現。由于犯罪動機的性質、強弱直接反映行為人主觀惡性程度大小,因而是決定社會危害性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對量刑具有重要意義。
犯罪目的則是指犯罪人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達到某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犯罪目的是直接故意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表明行為人對行為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已有認識,而且反映了行為人對之積極追求的主觀愿望。
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是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還是存在于一切故意犯罪中,在理論上存在一定分歧。由于犯罪動機是推動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心起因,犯罪目的是行為人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追求某種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因此在實施行為時,行為人對行為的非法性質是已有認識的。
而間接故意犯罪行為的性質在危害結果發生前并不確定,危害結果的發生也不是行為人追求的結果,因此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當然,間接故意犯罪可能存在其他動機與目的,但不能把它作為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看待,兩者是有區別的。過失犯罪都是不意誤犯,所以沒有犯罪動機和目的存在。
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雖然都是通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表現出來的主觀心理活動,但兩者存在以下區別:
(1)從順序上看,犯罪動機產生在前,犯罪目的產生在后。
(2)從內容、性質、作用上看,犯罪動機表明行為人的犯罪起因,比較抽象,對犯罪行為起推動作用;犯罪目的表明行為人所追求的危害結果,比較具體,對犯罪行為起指引方向的作用。
(3)同一性質的犯罪,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動機則可以各種各樣;不同性質的犯罪,犯罪目的各不相同,犯罪動機可能相同。
(4)犯罪目的既可以影響量刑,還可以影響定罪;犯罪動機主要影響量刑。
二、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 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對于犯道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內要給予行政處罰、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通過小編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有犯罪動機并不代表已經犯罪了,犯罪是有一定的犯罪事實的行為,而犯罪動機是沒有的,希望大家可以明白。以上這些律聊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如果還有什么疑問,可以咨詢律聊網相關律師。
如何認定交通肇事罪逃逸情節怎么認定交通肇事罪逃逸情節:(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觀方面:主觀方面即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動機一般是逃避搶救義務以及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動機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雖然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僅就逃逸行為而言...
聚眾斗毆罪違反刑法最低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 聚眾斗毆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一、聚眾斗毆罪辯護詞范文 審判長、審判員: 國浩律師集團(天津)事務所接受天津市和平區XX局的指定,指派我作為被告人王X涉嫌聚眾斗毆一案的第一審辯護人,參加本案的訴訟活動,依法履行辯護職責。本辯護人在開庭前,詳細地研究了起訴書和有關證據...
尋釁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起哄鬧事、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橫行霸道、毀壞財物、破壞公共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秩序。所謂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場所秩序和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守的共同準則。尋釁...
2021年10月30日18時許,城關派出所民警接到群眾舉報,有人在微信群里面發送侮辱人民警察的信息。獲此信息后,城關派出所迅速組織警力進行調查。 經查:違法嫌疑人李某因對小區疫情管控不滿,在330余人的微信群里配發了一張侮辱人...
重犯自首可以減刑多少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重犯有自首情節的,可以減刑多少要依據綜合考慮自首的動機、時間、方式、罪行輕重、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確定,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下。《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4.對于自首情節,綜合考慮自首的動機...
在司法實踐中,尋釁滋事犯罪的過程中往往伴有故意傷害、聚眾斗毆等行為,在認定犯罪時往往和聚眾斗毆、故意傷害等罪不容易區分。筆者認為:尋釁滋事罪是指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強拿硬要或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
概念 聚眾斗毆罪,是指為了報復他人、爭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糾集眾人成幫給伙地...
轉載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規定,聚眾斗毆罪是指為了報復他人、爭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糾集眾人成幫結伙地互相進行毆斗,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 聚眾斗毆罪侵犯的客體是所謂公共秩序,不應簡單地理解為公共...
轉載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規定,聚眾斗毆罪是指為了報復他人、爭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糾集眾人成幫結伙地互相進行毆斗,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 聚眾斗毆罪侵犯的客體是所謂公共秩序,不應簡單地理解為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