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環境侵權原告資格
環境侵權是指行為人損害當事人的環境權益而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由于現代大工業的發展以及與之相應的人群居住越來越集中趨勢,環境因素日顯重要,環境侵權案件也越來越集中和頻繁地發生,這直接影響到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環境侵權的客體
呂*梅教授在《環境法的新視野》中寫到:“環境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是由生存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權利,環境權不是公民個人對其擇住環境的占有、使用、處分權,因而,不是財產權。環境權也不是要求他人不直接侵害公民生命健康的權利,因而也不是人格權。環境權始終以環境作為權利媒體,要求實現人類價值觀的徹底轉換,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尊重的新型權利。”
(二)環境侵權的主體
有的學者在概念中明確環境侵權的主體是行為人;有的直接以公民、法人冠之;有的則沒有指出侵權主體。筆者認為侵權主體應當明確:即公民、法人、其它組織或國家。
(三)環境侵權的受害主體的問題
受害主體可以理解為公民法人,并且僅指當代人,那么,在當今時代,國家是否可以作為環境污染案件的受害主體,是否具備原告資格。近年來,我國已經出現多起海洋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案件,與其他民事案件不同,其原告都主要由政府相關主管部門代表國家和受污染損害單位與個人一起向污染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國家作為環境污染案件原告的法律依據主要是1999年修改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條第二款:“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1]
二、環境侵權的構成
關于環境侵權的構成,有兩要件說:(1)須有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事實;(2)須損害與污染環境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有三要件說:(1)須有違反環境保護法律的污染環境行為;(2)須有客觀的損害事實;(3)須污染環境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三要件說為目前國內理論界的通說。從三要件說可引申出環境侵權的三個要件,即行為之違法性、損害之事實性和行為與損害之因果關系性。在環境侵權的構成上,需要用公平理念來澄清或解答的至少有環境侵權的違法性和環境侵權的因果關系這兩個具體問題。[1]
三、環境侵權的特征
環境侵權不同于一般侵權行為,與傳統的侵權行為相比,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1]
(一)主體的不平等性、不可互換性與不特定性
首先,環境侵權行為兩相主體大多具有不平等性和不可互換性。民事主體具有平等性和互換性,是近代民法的兩塊基石。與傳統侵權行為相比,其主體間顯然已喪失了平等性與互換性。其次,環境侵權主體在特定情況下具有不特定性。現代環境侵權不僅是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企業的所謂違法、犯罪行為造成的,有不少是由不特定的多數人的日常行為蓄積造成的,如在由汽車排放尾氣造成的光化學污染事件及其他復合侵權事件中,要尋找加害人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極為困難的。而就受害者而言,就更加難以確定。
(二)侵害對象的廣泛性
傳統侵權行為是致害行為直接作用于個體受害人的人身或財產,相對較為清晰和直接;而環境侵權則要經過某一“環境”介質(如受污染的空氣、水流、土壤等作用于群體或不特定人的人身及公私財物。因此,環境侵權的侵害對象,更為廣泛而復雜。
(三)損害結果具有潛伏性、滯后性與放大性
環境侵權造成的損害,受害人往往不能及時發現,損害往往要潛伏很長時間。環境損害之所以具有潛伏性,是因為環境的自凈能力所決定的。但是,環境的自凈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某種污染物的排放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那么環境所不能消化掉的污染物就會慢慢地積蓄起來,最終損害環境,并致人、物損害。因此,環境侵權損害后果具有明顯的潛伏性與滯后性。放大性體現在某些并不引人注目的環境污染與破壞現象,經過環境的作用后,其危害結果,無論從深度和廣度,都會明顯放大。
希望可以幫您解決相關的問題。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本網進行律師咨詢。
一、有關環境污染侵權抗辯事由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及免責事由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 (1)損害事實,包括:財產損害,人身傷害,環境享受損害。 (2)因果關系,指環境損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即受害人的損害是因...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公益訴訟】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解釋》第284條 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
[關鍵詞]:環境公民訴訟EBR集團訴訟 環境公民訴訟是指為了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免受破壞,任何公民可以依法對環境污染者、自然資源破壞者以及疏于監督管理的行政機關或者違法做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向法院提起的訴訟。根據環境公民訴訟概念我們可以知道...
環境保護的司法解釋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制定的法律;該法于1989年12月26日頒布和施行;全文共六章四十七條。多年來,環保法修...
污染環境侵權的舉證責任由誰承擔 在環境污染侵權中,舉證責任分配采用的是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 【案情簡介】 2012年7月6日,騰某因廣西省**隆安危險廢棄物處置有限公司環境污染侵權糾紛訴至法院。經法院查明,原告滕某承包了110畝的林場,被...
[案情]: 原告陳某系種植戶。2006年5月,原告繁育的秧苗出現死亡現象。經相關部門實地勘察后排除了病蟲害的可能。原告認為造成秧苗死亡的原因是利用了被污染的河水進行了灌溉。為此,原告將與河相鄰七家鋼絲繩生產企業列為被告,訴至法院,要求七被告...
規定如下: 1、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有明確的被告; (二)有具...
案情 2008年2月21日,原告黃某承包了本村的湖面50余畝來養魚、養鴨。7月10日下午,被告呂某、張某、楊某到原告承包的湖面上游約六七十米的河里用蚊香、安眠藥、酒精、樹根等毒魚。三被告毒魚處與原告承包湖的水域相通。原告發現鴨在搶吃被毒的魚...
【提示】隨著城市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和通信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座座通信基站猶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矗立在城市的高樓上、山坡上,或長或短的天線朝向天空。這些基站,是影響人們正常居住的敵人,還是保障通信暢通的武器?據有關調查指出,現如今居民起訴...
環境侵權的舉證責任分擔 環境侵權訴訟中,應適用嚴格責任。污染者的加害行為應當排除違法性的適用,但在環境保護單行法有特別規定時,從其規定。《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1款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