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當前,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已被明確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牽頭單位;誠信已被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信用教育和培訓逐步展開,企業和公民信用意識得到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信用管理開始得到重視;信用中介機構得到初步發展;信用管理行業自律組織已具雛形(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工作委員會已于2001年12月成立)。
但作為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信用立法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信用體系建設的瓶頸,應盡快列入我國的立法規劃,抓緊制訂。社會信用體系至少包含如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良好的信用文化、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 (2)完善的信用立法和失信懲罰機制; (3)政府對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業的高效監管; (4)公共信用信息的開放與使用; (5)市場化運作的信用中介機構和行業自律組織。
鑒于信用體系建設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國務院已明確由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信用體系建設的牽頭單位。整規辦為此正在進行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等。
因此建議由其統籌負責全國性信用法律法規的起草工作,而區域性、行業性的信用法規可由各地區、各部門負責起草,但應與國家信用法律法規相一致,并與現代市場流通法律體系相銜接。
為落實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中央就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提出如下意見。
一、建立起全覆蓋的社會信用信息記錄 (一)加快征信系統建設。積極推進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依法收集、整合區域內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完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逐步實現信息采集全覆蓋。
完善信用標準體系,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類管理標準,統一信用指標目錄和建設規范。健全行業信用信息記錄制度,以各類企業和從業人員為重點,把信用信息采集融入注冊登記、資質審核、日常監管各環節,盡快完善工商、稅務、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食品藥品、醫療衛生、知識產權、工程建設、交通運輸、檢驗檢測等事關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重點領域的信用檔案。
加快國家統一征信平臺建設,力爭在2017年基本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的統一平臺,形成覆蓋全部社會主體、所有信用信息類別、全國所有區域的信用信息網絡。 (二)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
促進各部門各地區信用信息系統統籌整合,依法推進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和交換共享。依法對信用信息進行分級管理,確定查詢權限,促進各類社會主體的信用狀況公開透明、可查可核。
推動有關部門在行政管理、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中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逐步實現多部門、跨地區、跨領域信息聯享、信用聯評、守信聯獎、失信聯懲,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處處受限。 二、大力營造誠信建設有力宣傳輿論聲勢 (三)培育誠信理念。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價值準則。要深入宣傳闡釋“誠信”的豐富內涵和基本要求,使誠信價值準則深入人心。
黨報黨刊、通訊社、廣播電視要拿出重要版面時段、推出專欄專題,運用新聞報道、言論評論、專題節目等形式傳播誠信理念。都市類、行業類媒體要發揮貼近群眾的優勢,用生動活潑的宣傳報道引導人們踐行誠信價值。
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要運用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等傳播手段,擴大誠信宣傳覆蓋面。發揮公益廣告引領文明風尚的作用,加強選題規劃和設計制作,加大在各類媒體和公共場所的刊播力度,讓人們在耳濡目染中恪守誠信規范。
抓住“3·15”消費者權益日、“誠信興商宣傳月”、“全國質量月”、“食品安全宣傳周”、“6·14信用記錄日”和“五一”、“十一”、元旦、春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利用舉辦大型經貿活動、商品博覽會等有利時機,增加宣傳頻率,形成宣傳聲勢。 (四)宣傳先進典型。
大力發掘、宣傳誠信人物、誠信企業、誠信群體,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導人們見賢思齊。既持續宣傳老模范的感人事跡,也及時宣揚新模范的高尚行為;既在全社會推出具有重大影響的誠信人物,也在各地各行業和基層單位推出一諾千金的凡人善舉;既宣傳公民個人守信踐諾之舉,也宣傳骨干企業、優勢產業、知名品牌以誠信創一流的先進經驗,塑造誠信國家形象。
(五)鞭撻失信行為。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對失信敗德行為進行批評揭露,使之成為“過街老鼠”。
要區分性質、把握適度,對尚未造成嚴重危害的弄虛作假現象,在系統和單位通報批評、責令整改;對影響惡劣的重大違法案例,進行公開曝光、有力鞭撻,形成強大輿論壓力。加強對失信行為處罰結果的跟蹤報道,以反面典型為教材進行德法釋義,警示人們守住誠信做人“底線”、敬畏法律“高壓線”。
發動群眾參與道德評議,組織大討論等活動,形成民間輿論場,引導人們加強自我約束。 (六)弘揚誠信文化。
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闡發蘊含其中的講誠信、重然諾的寶貴品格和時代價值,引導人們誠意正心。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誠信文化,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經濟利益與道德追求的關系,深刻認識市場經濟既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又是法制經濟、道德經濟,在追逐物質利益的過程中享有精神收益。
運用社區市民學校、公益性文化單位、文化服務中心等陣地,通過經典誦讀、道德講堂、論壇講座、展覽展示等形式,培育誠信文化。創作弘揚誠信的影視劇、小說和戲曲等文藝作品,做好展演展示,用文化傳播和滋養誠信價值理念。
三、切實增強誠信教育實踐針對性實效性 (七)突出企業主體誠信教育。抓好企業主群體的誠信教育和培訓工作,引導他們把誠信守法經營理念奉為信條,切實負起主體責任,在生產經營、財務管理、履行納稅義務、環境管理和勞動用工管理等各環節建立信用管理流程,自覺抵制失信行為。
各類企業要開展全員誠信教育,建立職工誠信考核評價制度,使誠信成為企業職工的基本規范。企業管理部門要把誠信教育作為對企業服務管理的重要內容,融入到證照頒發、業務辦理的流程中,把守信履約要求作為對企業年度考評的重要依據。
(八)抓好公共服務人員誠信教育。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用模范行為帶動誠信風尚的形成。
公務員、醫務人員、社會工作者以及社會中介服務人員直接服務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他們的誠信言行對于增強人際互信具有重要影響。
——工作協調機制基本建立。
先后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省級聯席會議制度,成立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統籌協調小組,出臺《廣東省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工作方案》,明確建設工作任務和步驟。各市相應建立了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協調機制。
——制度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07年,在全國率先出臺地方性法規《廣東省企業信用信息公開條例》,開啟地方信用立法先河,并先后出臺《廣東省企業信用信息收集和公開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規章、規范性文件和相關政策文件,為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證。
——行業和部門信用建設穩步推進。依托“金信”、“金稅”、“金質”等國家重大信息化工程,推進相關行業和部門信息系統建設,推行信用分類監管制度;在全國率先建立用人單位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社會公布制度;建立了公安、司法信息公開、發布和查詢系統,推行“黑名單”制度;建設領域誠信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行業自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平臺建設及應用取得良好成效。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采錄我省的信用主體數量和我省信用報告查詢量均居全國前列。
大力推進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截至2013年底,累計為36萬戶中小企業和253萬戶農戶建立信用檔案。開通運行“廣東省企業信用信息網”,初步建成事業單位跨部門信息數據共享平臺。
——信用服務市場初步形成。信用服務業加快發展,初步形成了信用征集、信用調查、信用評級、信用擔保等多種業態并存發展的良好格局,形成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本土評級機構品牌。
截至2013年底,融資擔保機構發展至362家,在保余額1545億元;在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備案的信用評級機構有6家,年營業收入達2.26億元。 ——地方信用建設進展順利。
各市積極開展企業信用建設,云浮等地的信用體系創建活動得到國家有關部門充分肯定。大力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探索,廣州、珠海、汕頭、惠州、云浮、順德等地和信貸、地稅行業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征信業管理條例》是為規范征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征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2013年1月21日發布,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條例》適用于在我國境內從事個人或企業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征信業務及相關活動。規范的對象主要是征信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對征信機構的監督管理。
《條例》對設立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的管理相對嚴格,除符合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外,還需具備主要股東信譽良好,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注冊資本不少于5000萬元,有符合規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設施、設備和制度、措施,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取得任職資格等條件,并經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取得個人征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后方可辦理登記。
摘 要:失信懲罰機制建設是國家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
中國失信懲罰機制建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重點在信用法律體系、政府監管力度、征信機構作用發揮、社會信用文化培育等方面加強建設力度,使失信懲罰機制具有相當的威懾力和影響力,以盡快遏制當前嚴重的信用危機。 關鍵詞:失信懲罰機制;征信;信用文化;征信國家 Abstract:Punish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or losing credit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guarantee of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 country. China's punish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or losing credit may lear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dvanced countries,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aspects of credit and law system, governmental supervision, credit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social credit culture cultivation and so on to make punishment mechanism for losing credit have deterrent force and influencing force and to prevent the current crisis of credit-losing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punishment mechanism for losing credit; credit; credit culture; credit country 所謂征信國家是指那些市場信用交易健康增長和信用管理運轉良好的國家。
到目前為止,堪稱征信國家的主要是美、英、德、法等歐美國家,其中又以美國為典范。美國在信用法律體系建設、信用行業管理、信用意識教育普及等方面都相當的完備,信用意識已深入人心。
難怪有美國人曾經戲言,“寧愿搶劫銀行,也不愿自己有失信的記錄”。一個征信國家失信懲罰機制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反觀中國的信用狀況:商業欺詐、制假售假、銀行呆壞帳、虛假報告、虛假數據等無一不與失信行為有直接聯系。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些失信者之所以不怕失信,源于失信本身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工作、生活的不便,也沒有使他們付出昂貴的失信代價,相反,還有可能帶來巨大的風險收益。
在進行收益與成本的比較后,選擇失信自然是“明智之舉”。由此,我們認為,中國信用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失信懲罰機制建設,并使其具有相當的威懾力和影響力,才有可能盡快遏制目前的信用危機。
征信國家在失信懲罰機制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給中國的失信懲罰機制建設提供了以下有益的啟示: 一.必須建設完備的信用法律體系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也是法制經濟。法律建設滯后,缺乏有效的法律環境的配合,已成為建設中國信用制度的一大障礙。
目前,中國法律體系中,雖在一些法律法規中散見一些信用方面的規定,如《民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有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但并沒有形成一套有關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法律體系。現有法律對契約關系的維護、對債權人的保護不夠,對失信行為懲處力度不夠,信用機制缺少保障。
當失信行為發生后,往往很難找到準確的法律依據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罰。 綜觀征信國家的失信懲罰機制建設,多以完備的法律體系作為基礎。
美國在20世紀60~80年代,在信用管理立法方面集中制定了《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消費者個人對資信報告的權利并規范了資信調查機構對信用報告的傳播)、《平等信用機會法》(規定不得因種族、宗教信仰、年齡、性別等因素作出歧視性授信決定)、《公平債務催收作業法》(規范追賬機構對非工商企業的自然債務人的追賬實踐)、《誠實租借法》(規定一切信用交易條款都必須向消費者公開,使其充分了解內容和效果,并可與其它信用條款比較)、《公平結賬法》(保護消費者,反對信用卡公司和其它任何開放終端信用交易的授信方在事前提供給消費者以不精確的解釋和不公平的信用條款)和與銀行有關的《信用卡發行法》(禁止信用卡機構不經本人許可即發卡以及規定了信用卡盜失所產生損失的最多負擔額等)、《電子資金轉賬法》(規定對通過電子轉賬的收據、通知、定期對賬、公開信息等的要求,給受款人進行安全保障,并包括懲罰條例)等法律。這些規定對穩定美國經濟、保護消費者隱私權、規范信用交易秩序、明確懲罰機制和解決一些特殊的社會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這些法律中,最為重要的是《公平信用報告法》,它明確了失信的法律邊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將給予何種程度和形式的制裁。例如,它規定對失信行為除了罰款和勒令停業以外,對消費者個人的不良記錄允許保留7年,而不是簡單地隨著公司和個人的破產、停業而消失。
何淑明:征信國家失信懲罰機制建設對中國的啟示在其它國家,如德國、英國也非常注重與信用管理相關的立法。其中德國的《通用商業總則》、《個人數據保護法》以及英國的《消費信貸法》較為著名。
尤其是在歐盟成員國生效的主要法律《歐盟數據保護法》,對數據開放范圍進行了嚴格界定,明確規定對提供不真實數據行為進行懲罰。 為了創造一個信用開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環境,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加快立法進程,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規范信用活動的法律體系,使失信懲罰機制有充分的法律依據和法律基礎。
具體而言,中國可以盡快出臺諸如《信用信息公開法》、《商業信用保護法》、《商業秘密法。
2002年國家正式出臺《征信管理條例(草案)》,其主要內容是對“誰來征信、如何征信、誰來監督、法律責任”等有關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進一步規范了我國的信用征信市場及行為。
2005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對個人信息的采集、保存及使用等方面進行了規范,規定了授權查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詢記錄、違規處罰等措施,嚴格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這也標志著我國個人信用征信行業走上了法律正軌。此外,廣東、江蘇、湖南、浙江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為了規范個人信用征信市場及行為,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也紛紛出臺了相應的信用法律法規,在規范個人信用征信行為問題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深圳市個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評級管理辦法》、《上海市個人信用征信管理試行辦法》、《江蘇省個人信用征信管理暫行辦法》等)。
《電子商務法律》于 2004年01月01日出版。
共分五編十五章,分別就電子商務法律概論、電子商務相關節點的法律制度、有關電子商務企業法律制度等五方面進行論述。共分五編十五章,分別就電子商務法律概論、電子商務相關節點的法律制度、有關電子商務企業法律制度等五方面進行論述。
第一編 電子商務法律概論 第一章 電子商務法律概論 第一節 電子商務法律概貌 第二節 網絡法律概貌 第三節 計算機法律概貌 第二章 電子商務與網絡立法概論 第一節 美國電子商務與網絡立法概述 第二節 聯合國及有關國際組織電子商務與網絡立法概述 第三節 其他國家(地區)電子商務與網絡立法簡介 第四節 我國電子商務與網絡立法概論 第二編 電子商務相關節點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 網站規范管理 第一節 網站名稱注冊規范管理 第二節 經營性網站備案登記規范管理 第三節 網站案例評析 第四章 域名規范管理 第一節 互聯網(中文)域名規范管理 第二節 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規范管理 第三節 域名爭議解決辦法 第四節 域名爭議解決程序 第五節 NSI域名爭議政策 第六節 域名案例評析 第五章 電子信箱(電子郵件)規范管理 第一節 電子郵件發送商業信息行為規范 第二節 垃圾郵件處理、反垃圾郵件和拒收垃圾郵件指南 第三節 美國1997年版電子郵件保護法 第四節 美國電子郵件使用者保護法案 第五節 電子郵箱(電子郵件)侵權案例評析 第三編 有關電子商務企業法律制度 第六章 互聯網信息服務企業規范管理。
加快推進對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建設,有利于促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決定的義務,提升司法公信力,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要建立健全跨部門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機制,明確限制項目內容,加強信息公開與共享,提高執行查控能力建設,完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完善黨政機關支持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制度,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大格局,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1、建立嚴格的誠信機制,實施公平合理的誠信評級機制。健立公司對內對外的現代化誠信機制,對信用管理、財務管理、市場運作和客戶服務的誠信舉措進行嚴格規范。
2、建立統一的誠信數據庫。做到有數可找、有據可查,實現內部網上查詢,形成規范共享的誠信系統,完善誠信信息的披露。
3、以強化宣傳教育為途徑,為誠信建設奠定思想基礎。提高全民質量意識和誠信意識,依靠科技防偽是建立誠信機制的重要途徑。
4、嚴格自律,以身垂范。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守職業道德和行業準則,自覺維護自身誠實守信形象。
當前,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已被明確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牽頭單位;誠信已被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信用教育和培訓逐步展開,企業和公民信用意識得到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信用管理開始得到重視;信用中介機構得到初步發展;信用管理行業自律組織已具雛形(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工作委員會已于2001年12月成立)。
但作為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信用立法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信用體系建設的瓶頸,應盡快列入我國的立法規劃,抓緊制訂。社會信用體系至少包含如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良好的信用文化、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 (2)完善的信用立法和失信懲罰機制; (3)政府對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業的高效監管; (4)公共信用信息的開放與使用; (5)市場化運作的信用中介機構和行業自律組織。
鑒于信用體系建設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國務院已明確由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信用體系建設的牽頭單位。整規辦為此正在進行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等。
因此建議由其統籌負責全國性信用法律法規的起草工作,而區域性、行業性的信用法規可由各地區、各部門負責起草,但應與國家信用法律法規相一致,并與現代市場流通法律體系相銜接。
1.我國現行關于輻射安全和放射防護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
1.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意義有哪些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建立健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有利于激發文化創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并對制定公...
1.我國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的法律和行政法規有哪些 1、主要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法、建筑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設置及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配備辦法、建設工程消防監督管理規定、建設項...
1.關于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國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有哪些?時間:2019-04-23 21:59:50瀏覽:79074次來源:律師365整理1、《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
1.中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是指什么 有關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構成的有機體系,稱為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政府就頒布了一系列有關保證食品安全的衛生管理要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政府...
1.有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制度 1.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理順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完善行政手段。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現有管理體制機制的局部調整,而是必須站在生態文明建設高度,全面梳理現有管理資源分布情況,合理設置管理機構...
關于拖欠民企逾期賬款的有關規定 一、序號1:背景介紹 近年來,我國民營經濟迅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活力源泉。然而,部分民企企業由于經營不善、資金鏈緊張等原因,出現拖欠員工工資、供應商貨款等逾期情況。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聲譽和發展,...
1.建設工程法律法規體系有哪些 建設工程法律法規體系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定,制定和公布施行的有關建設工程的各項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總稱。 制定機構 簽署人及簽署形式 名稱 ...
1.消防法律法規有哪些 關于消防的法律法規有如下幾種:1、《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和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會同有關單位編寫,自2015年5月1日起實施。2、《城鎮燃氣...
【摘要】水是重要的生態環境要素和最寶貴的自然資源,在依法治國走向深入的今天,通過科學立法加強對水資源的生態保護,提供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我國目前在水資源生態保護立法方面,已經建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法律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