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相關規定;
失地農民指因政府統一征收農村集體土地而導致失去全部或部分土地,且征地時對所征土地享有承包經營權的人員。規定年滿18周歲及以上的失地農民方可自愿參保,年齡以居民身份證登載的出生日期為準,征地時間以征地批文為準。
養老保險金待遇
對于男性年齡在60周歲以上,女性年齡在55周歲以上的失地農民,地方社會保障部門根據每年養老保險金水平,按15年期限,從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一部分資金用于養老保險費用的支付,個人不負擔繳費。從失地的當月起,開始領取養老保險。
對于男性年齡在45-60周歲之間,女性年齡在40-55周歲之間的失地農民應加入到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項目中。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繳費年限與失地農民實際年齡之間的差額即為實際繳費年限。每年所需繳納的費用由政府,集體,個人三方共同承擔。政府負擔的部分從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再加專項的財政撥款,集體承擔部分從土地補償費和集體經濟積累中提取,失地農民個人繳納的部分每年定期自我支付。具體比例要合理,政府出資應在50%以上,集體出資應在30%左右,個人出資在20%左右,堅持政府保障為主,個人保障為輔的原則。失地農民達到繳費年限后,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
對于男性45周歲以下,女性40周歲以下的失地農民,當地社會保障部門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勞動力再就業,應從集體獲得的土地補償費中,提出一部分就業培訓專用資金,使失地農民掌握新的勞動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加快就業進程。當這部分失地農民自謀職業后,應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項目,憑借失地農民身份證明,享受一定的養老保險繳費的優惠待遇。同時也應特別注意農村低保人員失地后的養老保險安排,對于失地低保人員,社會保障部門應不分年齡差別,對其實施城鎮最低生活保障。
2017年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范圍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3畝,農村戶口,16歲以上,未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農業人員。
2017年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領取標準
1、被征地30%以下(不含30%),每人每月
領取養老金10元;
2、被征地30%- -50% (含30%) ,每人每
月領取養老金32元;
3、被征地50%- -70% (含50%),每人每
月領取養老金64元;
4、被征地70% (含70%) 一-100%以下,每
人每月領取養老金97元;
5、被征地100%以上,每人每月領取養老金
129元。
2017年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繳費標準
1、按月繳費: 20元、40元、60元、80元;2、按年繳費:每年100元至800元;
3、按檔次繳費: A檔每人.4000元 (已取
消)、B檔每人7000元、C檔每人10000元、D檔每人18000元、E檔每人26000元。
2017年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繳納年齡
1、男不滿45周歲、女不滿40周歲,從參保之日按規定繳費;
2、男滿45周歲不滿60周歲、女滿40周歲不滿55周歲的,從男滿45周歲、女滿40周歲時補繳;
3、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的,一次性足額補繳15年后可以申請領取基本養老金。
4.男超過60周歲、女超過55周歲的,年齡每增加1年,補繳額度可相應減免1500元,累計減免不超過1.5萬元。
失地保險和社保不沖突。
1、被征地農民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職工參加的基本養老保險是同一保險,可同時購買,轉移歸并,不能以已購買的社會保險抵繳被征地農民保險費。 2、年滿16周歲以上應安置的被征地農民,由征地單位為其補繳一定年限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后,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并按不同年齡段實施基本養老保險。
3、被征地農民按政策規定一次性參保繳費形成的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歸并,嚴格按照辦法按未重復繳費情形處理,繳費年限、繳費基礎、個人賬戶予以累計歸并。 4、轉業、退役軍人到企業工作或自謀職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足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原軍齡或工作年限視同繳費年限,并與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實際繳費年限累計計算。
擴展資料: 1、參加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且符合辦理規定條件的,按以下程序辦理參保手續。 (一)被征地農民參保應提供以下資料: a?、由各被征地村(社區)提供征地協議及土地補償合同; b?、被征地農民身份證及戶口本等證明; c、填報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花名冊》、《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申請表》及《被征地農民待遇審批表》; d、?由國土資源部門審核后的《征地情況及保障資金明細表》。
(二)經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審核后,發放《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手冊》或《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待遇證》。 2、已經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轉入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應按照以下程序辦理: ( 一 ) 辦理終止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手續; ( 二 ) 本人提出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的申請; ( 三 ) 各被征地村(社區)為其辦理增員手續; ( 四 ) 個人補繳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費; ( 五 ) 市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為其辦理參保手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失地保險和社保合并怎么算。
18歲以上者可自愿參保
失地農民指因政府統一征收農村集體土地而導致失去全部或部分土地,且征地時對所征土地享有承包經營權的人員。規定年滿18周歲及以上的失地農民方可自愿參保,年齡以居民身份證登載的出生日期為準,征地時間以征地批文為準。
因非依法征地導致失去土地的人員不屬于失地農民范圍;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但所承包土地被其出租、轉租者也不屬于保障范圍;失地農民被錄用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軍入伍后轉為軍官、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也不在保障范圍。
多檔繳費標準供選擇
先期試點的3個縣、區,共有3檔繳費標準供失地農民選擇。五華區和呈貢縣執行同一標準,190元/人/月、150元/人.月和120元/人/月,富民縣的繳費標準為150元/人/月、110元/人/月和80元/人/月。全面推廣后,也將根據各縣、區經濟發展等情況制定多檔繳費標準,供失地農民選擇。失地農民以村(居)委會或村(居)民小組(股份合作社)為單位參保,保險費繳納可選擇數年一繳、一年一繳、一年數繳或一月一繳等多種方式,首次參保須繳納不少于1年的保險費。個人參保集體補助政府補貼
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執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的原則。其中,1998年12月31日前全部失去土地的失地農民,個人參保和集體補助繳納當期繳費標準的60%、政府補貼40%;1999年1月1日以后至試點方案實施以前全部失去土地的失地農民,個人參保和集體補助繳納當期繳費標準的70%,政府補貼30%;試點方案實施后全部失去土地的失地農民,個人參保和集體補助繳納當期繳費標準的80%,政府補貼20%。年齡不同繳費年限不同
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一確定最低繳費年限不同的是,試點方案中,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人繳費年限與參保人年齡有著直接關系,分為3個標準。男60周歲、女55周歲及以下人員參保,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上至男70周歲、女65周歲人員參保,最低繳費年限以15年計,每增加1周歲減繳1年;男70周歲、女65周歲以上人員參保,最低繳費年限為5年。
2017年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范圍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3畝,農村戶口,16歲以上,未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農業人員。
2017年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領取標準
1、被征地30%以下(不含30%),每人每月
領取養老金10元;
2、被征地30%- -50% (含30%) ,每人每
月領取養老金32元;
3、被征地50%- -70% (含50%),每人每
月領取養老金64元;
4、被征地70% (含70%) 一-100%以下,每
人每月領取養老金97元;
5、被征地100%以上,每人每月領取養老金
129元。
2017年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繳費標準
1、按月繳費: 20元、40元、60元、80元;2、按年繳費:每年100元至800元;
3、按檔次繳費: A檔每人.4000元 (已取
消)、B檔每人7000元、C檔每人10000元、D檔每人18000元、E檔每人26000元。
2017年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繳納年齡
1、男不滿45周歲、女不滿40周歲,從參保之日按規定繳費;
2、男滿45周歲不滿60周歲、女滿40周歲不滿55周歲的,從男滿45周歲、女滿40周歲時補繳;
3、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的,一次性足額補繳15年后可以申請領取基本養老金。
4.男超過60周歲、女超過55周歲的,年齡每增加1年,補繳額度可相應減免1500元,累計減免不超過1.5萬元。
一、參保對象 失地農民指因政府統一征收農村集體土地而導致失去全部或部分土地,且征地時對所征土地享有承包經營權的人員。
規定年滿18周歲及以上的失地農民方可自愿參保,年齡以居民身份證登載的出生日期為準,征地時間以征地批文為準。 二、養老保險金待遇 對于男性年齡在60周歲以上,女性年齡在55周歲以上的失地農民,地方社會保障部門根據每年養老保險金水平,按15年期限,從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一部分資金用于養老保險費用的支付,個人不負擔繳費。
從失地的當月起,開始領取養老保險。 對于男性年齡在45-60周歲之間,女性年齡在40-55周歲之間的失地農民應加入到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項目中。
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繳費年限與失地農民實際年齡之間的差額即為實際繳費年限。每年所需繳納的費用由政府,集體,個人三方共同承擔。
政府負擔的部分從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再加專項的財政撥款,集體承擔部分從土地補償費和集體經濟積累中提取,失地農民個人繳納的部分每年定期自我支付。具體比例要合理,政府出資應在50%以上,集體出資應在30%左右,個人出資在20%左右,堅持政府保障為主,個人保障為輔的原則。
失地農民達到繳費年限后,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 對于男性45周歲以下,女性40周歲以下的失地農民,當地社會保障部門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勞動力再就業,應從集體獲得的土地補償費中,提出一部分就業培訓專用資金,使失地農民掌握新的勞動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加快就業進程。
當這部分失地農民自謀職業后,應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項目,憑借失地農民身份證明,享受一定的養老保險繳費的優惠待遇。同時也應特別注意農村低保人員失地后的養老保險安排,對于失地低保人員,社會保障部門應不分年齡差別,對其實施城鎮最低生活保障。
失地養老保險制度將失地農民全部納入社保,將從根本上解決被征地農民的長期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 三、失地養老保險繳費標準 由于各地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不同,繳費額度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的失地農民的繳費標準: 被征地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按每年100元至800元的繳費檔次,由個人選擇其中一檔乘以折算后的繳費年限,計算個人應繳費總額。被征地農民選擇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以征地時上年度起歷年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作為繳費基數,按20%的費率乘以折算后的繳費年限,計算應繳費總額。
區(市、縣)人民政府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記載的承包土地數量為依據,根據實際失地比例承擔一定數額的費用。全部失地的,政府承擔費用為被征地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最高繳費檔次乘以補繳年限計算得到的應繳費總額的60%;部分失地的,政府承擔費用為應繳費總額的60%乘以實際失地比例。
《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記載的家庭人口為若干人的,按符合參保條件的實際人口計算政府承擔費用。 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和政府承擔費用全部記入個人賬戶,作為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依據;選擇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除政府承擔費用外,其余部分由個人承擔,應繳費總額的40%記入個人賬戶,其余60%按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規定一部分記入個人賬戶,一部分劃入統籌基金。
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時未滿60周歲、繳費年限不足15年的,按照個人選擇的繳費檔次繼續繳費,費用由個人全額承擔。選擇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時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繳費年限不足15年的,按照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標準繼續繳費,費用由個人全額承擔;被用人單位錄用的,按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標準繼續繳費,費用由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
我國各地先后出臺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被征地農民的繳費標準、繳費方法和享受的待遇也隨之明確,相關農民可根據自己的情況算筆明白賬。
失地農民指因政府統一征收農村集體土地而導致失去全部或部分土地,且征地時對所征土地享有承包經營權的人員。
規定年滿18周歲及以上的失地農民方可自愿參保,年齡以居民身份證登載的出生日期為準,征地時間以征地批文為準。 因非依法征地導致失去土地的人員不屬于失地農民范圍;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但所承包土地被其出租、轉租者也不屬于保障范圍;失地農民被錄用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軍入伍后轉為軍官、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也不在保障范圍。
這種保險是政府支持的,合法的。但各地的情況不一樣,政策也就不一樣了,就相當于養老保險的一種,給農民沒有土地收入的一種保障。
18歲以上者可自愿參保。
對于男性年齡在60周歲以上,女性年齡在55周歲以上的失地農民,地方社會保障部門根據每年養老保險金水平,按15年期限,從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一部分資金用于養老保險費用的支付,個人不負擔繳費。從失地的當月起,開始領取養老保險。
對于男性年齡在45-60周歲之間,女性年齡在40-55周歲之間的失地農民應加入到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項目中。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繳費年限與失地農民實際年齡之間的差額即為實際繳費年限。每年所需繳納的費用由政府,集體,個人三方共同承擔。
政府負擔的部分從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再加專項的財政撥款,集體承擔部分從土地補償費和集體經濟積累中提取,失地農民個人繳納的部分每年定期自我支付。
具體比例要合理,政府出資應在50%以上,集體出資應在30%左右,個人出資在20%左右,堅持政府保障為主,個人保障為輔的原則。失地農民達到繳費年限后,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
對于男性45周歲以下,女性40周歲以下的失地農民,當地社會保障部門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勞動力再就業,應從集體獲得的土地補償費中,提出一部分就業培訓專用資金,使失地農民掌握新的勞動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加快就業進程。
當這部分失地農民自謀職業后,應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項目,憑借失地農民身份證明,享受一定的養老保險繳費的優惠待遇。同時也應特別注意農村低保人員失地后的養老保險安排,對于失地低保人員,社會保障部門應不分年齡差別,對其實施城鎮最低生活保障。
擴展資料
長期以來,我國農民都缺乏受教育和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農民失去土地后面臨著極大的生活壓力。要建立適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僅要給予經濟補償,更要從根源出發,作好對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其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給予失地農民法律援助和合理的政策鼓勵,使其能夠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再就業。鼓勵用地單位給失地農民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支持農民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政府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讓失地農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辦廠招工,實現再就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失地農民養老保險
(1 )我國《物權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要落實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
《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征收集體土地應該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 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2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征收集體土地,對不需要 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 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3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規定,勞動和社會保障 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盡快提出建立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制度的 指導性意見。 (4)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 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規定,將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 會保障工作作為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就業培 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將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問題納入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及年度計劃,盡快建立適合被征地農民特點與需求的社會保障制度,采取有 效措施落實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資金,促進被征地農民實現就業和融入城鎮 社會,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5)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被征地 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按有關規定納入征地補償安置費用,不足部分由當地 政府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解決;社會保障費用不落實的不得批準征地; 土地出讓總價款必須首先按規定足額安排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 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拆遷補償費以及補助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所需要資 金的不足。
(6) 國務院《關于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的通知》規定,嚴 格按照有關規定將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納入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切實 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被征地農民參加有關社會保障所需要的個人繳 費,可以從其所得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中直接繳納。
地方人民政府可 以從土地出讓收入中安排一部分資金用于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支出,逐步建 立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的長效機制。 (7)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國土資源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切實做好被征地 農民社會保障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各地在制定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 實施辦法中,要明確和落實社會保障資金渠道。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所需資 金,原則上由農民個人、農村集體、當地政府共同承擔,具體比例、數額結 合當地實際確定。被征地農戶社會保障所需資金從當地政府批準提高的安置 補助費和用于被征地農戶的土地補償費中統一安排,兩項費用尚不足以支付 的,由當地政府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解決;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從土地 出讓收人中安排一部分資金用于補助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支出,逐步建立被 征地農民生活保障的長效機制。
除以上規定外,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都對各地區的被征地農民 社會保障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對于男性年齡在60周歲以上,女性年齡在55周歲以上的失地農民,地方社會保障部門根據每年養老保險金水平,按15年期限,從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一部分資金用于養老保險費用的支付,個人不負擔繳費。
從失地的當月起,開始領取養老保險。對于男性年齡在45-60周歲之間,女性年齡在40-55周歲之間的失地農民應加入到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項目中。
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繳費年限與失地農民實際年齡之間的差額即為實際繳費年限。每年所需繳納的費用由政府,集體,個人三方共同承擔。
政府負擔的部分從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再加專項的財政撥款,集體承擔部分從土地補償費和集體經濟積累中提取,失地農民個人繳納的部分每年定期自我支付。具體比例要合理,政府出資應在50%以上,集體出資應在30%左右,個人出資在20%左右,堅持政府保障為主,個人保障為輔的原則。
失地農民達到繳費年限后,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對于男性45周歲以下,女性40周歲以下的失地農民,當地社會保障部門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勞動力再就業,應從集體獲得的土地補償費中,提出一部分就業培訓專用資金,使失地農民掌握新的勞動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加快就業進程。
當這部分失地農民自謀職業后,應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項目,憑借失地農民身份證明,享受一定的養老保險繳費的優惠待遇。同時也應特別注意農村低保人員失地后的養老保險安排,對于失地低保人員,社會保障部門應不分年齡差別,對其實施城鎮最低生活保障。
擴展資料長期以來,我國農民都缺乏受教育和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農民失去土地后面臨著極大的生活壓力。要建立適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僅要給予經濟補償,更要從根源出發,作好對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其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給予失地農民法律援助和合理的政策鼓勵,使其能夠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再就業。鼓勵用地單位給失地農民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支持農民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政府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讓失地農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辦廠招工,實現再就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失地農民養老保險。
展開全部一、;社保局規定辦理失業報備。二、社保局規定繳納失業保險金超過一年以上才能辦理領取失業金。要求個人具備1、不是個人原因失業的。2、已辦理失業登記的。3、有再就業要求的。4.愿意接受再就業培訓的三、辦理報備中用人單位需要向社保局遞交四...
一、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繳費標準 由于各地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不同,繳費額度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的失地農民的繳費標準: 被征地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按每年100元至800元的繳費檔次,由個人選擇其中一檔乘以折算后的繳費年限...
近些年來,國家建設項目隨處可見,土地流轉、征地是最常見的措施,那么國家進行征地補償要遵守怎么樣的基本原則,下面律師給大家做下詳細的介紹。征地補償四項原則一、保障失地農民生活水平不下降原則由于土地是農民維持生活和進行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為防止...
4月26日上午,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公布徐州法院2018十大勞動爭議案例。其中一案例引起社會的更多關注,法院判定失地農民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不能視為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當事人鄭某生于1955年,2008年左右到遠景公司...
失地農民發生交通事故后,其殘疾賠償金、誤工費是按城里人標準還是農民標準計算成為長期爭執不下的問題。江蘇省海安縣發生一起涉及失地農民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后,南通兩級法院對此作出明確回答。11月2日,隨著南通中院終審判決書的送達,該案畫上句號...
農村失地保險每月的繳費能逾期嗎? 隨著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農村土地流轉日益普遍,越來越多的農民將土地流轉給專業合作社或個人經營,以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但是,對于一些農民來說,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可能無法按時繳納農村失地保險費用。那...
新征地農民要交多少錢 1.已到領取養老保險金年齡 如果是已到領取養老保險金年齡的新征地農民,男滿70周歲、女滿65周歲的由征地部門繳費15600元,每月可領取260元養老金。男滿65周歲不滿70周歲、女滿60周歲不滿65周歲由征地部門繳費3...
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規定是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
新征地農民要交多少錢 1.已到領取養老保險金年齡 如果是已到領取養老保險金年齡的新征地農民,男滿70周歲、女滿65周歲的由征地部門繳費15600元,每月可領取260元養老金。男滿65周歲不滿70周歲、女滿60周歲不滿65周歲由征地部門繳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