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甚至珠寶首飾網店中,但究竟有沒有人通過發現所購買商品是假貨,從而獲得假一賠十的賠償則不得而知。那么,法律實務中,對此種假一賠十的承諾該作何處理呢,這背后有什么樣的法律規定呢?
一、假一賠十的承諾能否成為買賣合同的一部分?
買賣合同作為典型的雙務合同,其訂立一般需要通過要約和承諾的方式實現,也即一方發出要約,另一方對該要約作出承諾。在買賣合同的訂立過程中,商家會作出兩種行為,一種是要約邀請,另外一種是要約。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表示。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債券募集辦法、基金招募說明書、商業廣告和宣傳、寄送的價目表等為要約邀請;而要約則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要約是買賣合同訂立的前提,而要約邀請則并非必要條件。
商家作出假一賠十的宣傳,究竟屬于要約還是要約邀請呢?商家往往認為其作出假一賠十的標記標示,并非自己的承諾,而是對自己商品所做的商業廣告,目的在于吸引顧客購買,因此,其作出的假一賠十屬于要約邀請,不能成為買賣合同的合同內容。從表面上看,假一賠十確實具有商業廣告的性質,屬于要約邀請。但根據《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三條第二款商業廣告和宣傳的內容符合要約條件的,構成要約的規定,假一賠十是否符合要約條件就成為了關鍵。假一賠十有明確的如果商品出現假冒,則商家賠償十倍價款意思,已經具備就違約責任承擔的要約,客戶據此購買商品屬于對此要約的承諾,假一賠十屬于合同內容。同時,很多商家往往是以此口號吸引顧客,理應認定該對商家不利于自身的承諾,屬于買賣合同的一部分。
二、《食品安全法》對假一賠十的相關規定。
假一賠十的說法最早流傳于民間,《食品安全法》將假一賠十引入立法。《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據此,在購買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時,消費者可以提起額外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但通過以往判例看,經營者必須符合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這個條件,才會得到法院支持,消費者需要對明知這個事實進行證明,能否證明,成為能否得到支持的關鍵。
盡管如此,《食品安全法》通過具有懲罰性質的十倍賠償的規定,使因食品安全造成的侵權責任補償損害的功能得以實現,更拓展了通過進行懲罰性賠償,預防和制裁不法行為的價值追求。但作為本文案例中的珠寶首飾類商品,由于其性質上區別于食品,能否采用假一賠十懲罰性賠償,尚無相關法律法規對此作出明確規定。 三、從《民法典》及相關解釋看假一賠十的約定。
從民法角度看,假一賠十更像是商家對違約責任的承諾,《民法典》及相關解釋支持假一賠十作為違約金條款。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明確買賣合同因違約而解除后,守約方主張繼續適用違約金條款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處理,且《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
可見,當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實際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適當減少。因此,在實際的糾紛中,具體的違約賠償額還要看買受人實際損失的大小。作為購買珠寶首飾的消費者,其買到假貨,不管是換貨還是退貨,實際損失的確定是違約金賠償額的關鍵,這對其并不利,因為一般珠寶首飾消費者并不會因買到假貨而產生高額的實際損失。因此,以《民法典》及相關解釋作為法律依據請求違約賠償并不是最佳方案。
四、《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區別于《食品安全法》,對商家出售一般商品存在假冒偽劣時的賠償作了規定。第五十五條第一款明確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珠寶首飾的商家出售假貨,如果其行為本身存在欺詐,這種情況下,買家可以獲得額外一倍貨款的賠償,同時,消費者還可以將商家舉報至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商家將面臨高額罰款。但同樣,對商家存在欺詐的事實如何進行舉證證明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消費者在實際中很難掌握有力的證據能夠證明商家存在欺詐,這比《食品安全法》中證明明知的難度更大。且此種情形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僅支持假一賠三,并不支持假一賠十。
結語
考慮到每個案件的事實、證據以及當事人的訴請等不可能完全一致,法院很難做到統一的判罰,導致每個案件的結果并不相同。從某種程度上講,如何結合現有證據提出符合請求權基礎要件的訴訟請求,將決定案件的走向。本文案例中,一審法院盡管支持了合同約定的十倍賠償,但法院的說理非常簡單,其適用《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六條(現為《民法典》第一百七十六條)作為裁判依據,更多可能是法官為了自己的心證而作出的選擇。
實際上,在遇到商家作出假一賠十承諾時,購買珠寶首飾的消費者,不妨引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六條第二款 經營者和消費者有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但雙方的約定不得違背法律、法規的規定的內容。由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為保護消費者權益而設的特別法,適用該法的上述條款可以避開作為一般法的《民法典》關于合同違約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消費者作為受害人,請求商家履行買賣合同中關于假一賠十的承諾,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一、實體店銷售打假如何取證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實體店打假的,最為直接的取取證方式就是購買假冒的產品,要求經營者開具發票或者銷售單據,然后對商品進行鑒定,出具鑒定結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七條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偽造檢...
【案例】 案例一:2009年1月19日晚,家住朝陽區的孫女士到北京某大超市購物,挑選了一箱牛奶后,順手又拿了一個電子表放到衣兜里。不料在結賬時,門口的報警器響了起來。超市兩名保安人員遂認定她偷了東西,要對她進行搜身。孫女士拒不同意,但還是被...
《消法》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因此,非此對象的消費投訴不屬消費者協會的受理范圍。 誤區二:所有購買商品都可投訴 兩種情況下,購買的商品出現問題,投訴消費者協會不予受理。一種是超過保修期的商...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于處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一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有約定或者經營者向消費者作出承諾的,約定或者承諾的內容有利于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并嚴于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按照約定或者承諾履行;約定或者承諾的內容不...
一、消費者具有哪些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以下9項權利: 1.安全權: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 2.知情權:消費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實情況的權利。 3.選擇權:...
什么是消費者投訴誤區 誤區一:所有消費都可投訴 《消法》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因此,非此對象的消費投訴不屬消費者協會的受理范圍。 誤區二:所有購買商品都可投訴 兩種情況下,購買的商品出現問...
商家微信承諾假一賠百可以起訴嗎?商家承諾假一賠萬有效嗎?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通過網絡購物。然而,在購物過程中,消費者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商品質量不符合預期、虛假宣傳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消費...
代購店收百萬未發貨是否是詐騙涉事的店鋪在成都開設了實體店,并且建立了一個近2000人的大群,很多人交錢后收不到代購的衣服,感覺受騙的人建立了維權群,初步統計涉及的金額超過百萬元。目前對于該店的經營者是否涉及詐騙,還要進一步調查才能確定,如果...
假一賠三是消費法權益法的規定。消費者遭遇消費欺詐在維權過程中可以提出。如:雙方協商、向消協投訴、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等。 相關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
針對網絡消費中常見、多發的爭議,最高人民法院頒發了《關于審理網絡消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為消費者網絡消費提供了維權依據。 我們結合網絡消費糾紛規定為您精心準備了一份網購維權指南。快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