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監管層對于場外個股期權交易的監管在不斷加碼。
早在2017年9月,監管機構就以窗口指導的形式要求券商不得與個人開展場外期權業務。
同年9月27日,中國期貨業協會以發文的形式明確提出:“一、風險管理公司不得與自然人客戶開展場外衍生品交易業務;二、風險管理公司應當嚴格落實投資者適當性要求,加強對客戶的資信評估,防范信用風險。”
2018年4月2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對投資范圍涵蓋場外期權的期貨資管產品暫停備案。
針對近期一些互聯網平臺宣傳他們可以提供場外個股期權交易服務的現象,在4月12日,證監會網站還發布《場外個股期權交易風險警示問答》,提醒投資者,一些提供場外個股期權交易服務的互聯網平臺沒有相應的金融業務資質,內控合規機制不健全,權利金要求過高,缺乏資金第三方存管機制,存在明顯風險隱患。
證監會表示,近期一些互聯網平臺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群組等方式招攬客戶,為投資者提供場外個股期權交易服務。投資者無需開通證券賬戶,也不必進行視頻認證,僅提供身份證號和銀行賬戶即可完成注冊。投資者在確定操作標的、看漲看跌方向、持有期限,并接受期權報價(即權利金)后,即可買入成為期權的權利方。以看漲期權為例,若行權日個股價格高于約定價格且上漲金額大于權利金,則投資者盈利;若上漲金額小于權利金或個股出現下跌,則投資者損失部分或全部權利金。
證監會進一步強調,這些平臺往往使用“高杠桿”“虧損有限而盈利無限”“虧損無需補倉”等誤導性宣傳術語,片面強調甚至夸大個股期權的收益,弱化甚至不提示個股期權風險。投資者通過這些平臺參與場外個股期權交易,存在較大的風險,若平臺存在欺詐行為或者發生“跑路”等風險事件,自身權益難以保障。請投資者高度警惕,不輕信、不參與,以免上當受騙,遭受損失。
來源: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