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事訴訟法》(“民訴法”)第二十三條確立了對合同糾紛案件管轄地的原則:“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由于社會生活中合同種類繁多、難以簡單歸類、雙務合同中往往存在多個履行地等原因,因此在對“合同履行地”的實際認定中存在較大爭議。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民訴法解釋”)頒布,民訴法解釋第18條對“合同履行地”做了更進一步的定義“合同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爭議標的為給付貨幣的,接收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動產的,不動產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其他標的,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即時結清的合同,交易行為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相較于之前的各項規定,該規定回避了對合同履行過程中“履行地”的認定,而將確定管轄地的重點放在“爭議標的”的履行地,回避了合同履行過程中存在多個履行地進而導致管轄地不確定的困局,將視線集中于當爭議發生時,雙方系爭的合同下某項特定義務的履行地。
但是由于民訴法解釋頒布至今時間尚短,各地法院對民訴法第18條的認識還不一致。該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局面還主要集中于第18條第2款、第3款,例如在賣方追索貨款的買賣合同糾紛中,一些法院直接以訴訟請求系要求被告支付貨款為由認定案件應當由接受貨款的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一些法院則仍然依據合同性質認為案件應當由被告所在地管轄。該種司法實際觀點的割裂,直接造成了訴訟參與方對合同糾紛案件中管轄地適用上的困惑,造成了實踐中不同法院對管轄裁決結果大相徑庭的局面。
以一起合同糾紛案件為例,A公司與B公司簽署授權許可協議,約定由A公司授權B公司使用A公司享有著作權的卡通形象于玩具生產,B公司對應支付授權費用。A公司應當提供相應著作權證明材料、卡通圖樣,B公司則應當在授權地域范圍內生產銷售該玩具產品。合同簽訂后,A公司如約提供了相應材料、圖樣,B公司亦進行了生產銷售。后因B公司未及時付款,A公司欲將B公司起訴至法院,要求B公司支付拖欠授權費。但當原告以“爭議標的為給付貨幣的,接收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代表A公司起訴至A公司所在地法院時,A公司所在地法院提出非借貸合同,則爭議標的不為金錢給付,所以不應當適用“接收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的規定。
面對法院這一觀點,我們認為首先應當確定“爭議標的”的定義。“對此有兩種可能的理解,一是指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中被告應該履行的義務(訴請義務說),二是指雙方發生糾紛的合同類型或性質所決定的主要或特征性義務(特征義務說)”。將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在上述案例中推演,則會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1.由于A公司訴訟請求是要求B公司履行付款義務,則由于款項的接收對象是A公司,應當由A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轄;2.A公司要求B公司付款訴訟請求并不能反映案件系爭合同的類型或性質,拋開訴訟請求,可以看到在授權許可合同中真正能夠體現合同特征的是授權方以其合法享有的知識產權、通過一定的實體形式交付給被授權方使用。因此應當以履行能夠定性合同性質行為的A公司所在地作為合同履行地。
我們更為傾向第2種理解,理由如下:
1.特征義務可以準確反映合同性質,有利于將糾紛提交到與爭議具有最密切聯系地的法院進行管轄。“在合同約定的眾多義務中,尤其是互負債務的雙務合同中,必有一個能反應合同本質特征的義務。不同合同的類型彼此相異,主要原因就是與這個本質性義務的區別。在雙務合同中非金錢給付義務是該類合同的區分標志,只有這個特征義務的履行地才是確定管轄應依據的履行地。“
最高法院曾經提審過一個借貸案件的管轄再審案件,最高法院在裁定中指出:借款合同的本質特征是貸款人將款項交付給借款人,盡管還款也是借款合同借款人的重要義務,但與借出款項相比,較為次要。因此,借款合同履行地應按貸款人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由此可見,最高院亦認可以決定合同本質特征的義務的履行地作為合同履行地的觀點。作為一個最高院的提審案件,我們認為以合同特征義務履行地作為合同履行地的判斷標準是受到法院認可的。
2.絕大部分的訴訟糾紛均包含金錢給付的訴訟請求,例如支付貨款、違約金、利息、損失等,如一味以訴訟請求內容認定為“爭議標的”則將會導致絕大部分的案件都可以適用原告(即追索款項一方)所在地管轄。即使雙方訴訟爭議并非金錢給付,但由于訴訟早期均是由原告單方形成、法院在立案階段并不會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的,原告甚至可以在提出訴訟時,強拉硬拽地制造出一個金錢給付的訴請,以確保案件能夠由其所在地進行管轄。由于管轄地的選擇直接與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緊密相關,如任由原告以金錢給付的訴訟請求創設案件管轄的連接點,既不符合司法立法初衷,也背離了案件管轄規定的穩定性、可預見性。
民訴法司法解釋第18條第1款系作為一般條款而普遍適用,在沒有特殊規定的情況下,無論合同糾紛類型都應當首先適用約定管轄地進行管轄。但當發生“合同對履行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情況時,我們認為還是以合同特征義務履行地作為對此原則的補充。
來源:網絡
(一)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確定管轄的一般規范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4條的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買賣合同作為一種典型合同,如果發生糾紛,理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該條規定確定管轄,即被告住所地與合同履行...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當事人已經約定管轄的,以約定的為準。當事人想約定管轄時,在不違反法院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情況下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沒有約定管轄的,通常...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當事人已經約定管轄的,以約定的為準。 當事人想約定管轄時,在不違反法院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情況下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當事人沒有約定管轄...
合同糾紛由哪個法院管轄:1.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2. 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對交貨地點有約定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地;沒有約定的,依交貨方...
合同糾紛原則上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但雙方也可以書面協議選擇。 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
合同糾紛原則上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但雙方也可以書面協議選擇。 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當事人已經約定管轄的,以約定的為準。當事人想約定管轄時,在不違反法院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情況下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沒有約定管轄的,通常...
合同糾紛原則上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但雙方也可以書面協議選擇。 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
合同糾紛原則上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但雙方也可以書面協議選擇。 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
合同糾紛的管轄權怎么確定:1.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2.購銷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對交貨地點有約定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沒有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