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預期違約的概念和特點
(一)預期違約的概念和特點
預期違約也稱為先期違約,它是指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無正當理由而明確表示其在履行期到來后將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為表明其在履行期到來以后將不可能履行合同。我國《合同法》第10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預期違約具有以下特點:
1、預期違約是在履行期到來之前的違約。由于履行期尚未到來,當事人還不必要繼續履行其義務,此時一方的違約只是表現為未來將不履行義務,不像實際違約那樣表現為現實的違反義務,預期違約行為侵害的是期待的債權而不是現實的債權。當然,盡管履行期限尚未到來,由于合同已經生效,任何一方從事預期違約行為也屬于對合同義務的違反,因而也構成違約。
2、預期違約包括兩種形態,即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由于這兩種形態都是發生在履行期到來之前的違約,因此可以看作是與實際違約相對應的一種特殊的違約形態。
3、預期違約在責任后果上與實際的違約責任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實際違約常常會造成非違約方的期待利益的損失,如一方急待原材料投入生產,因對方到期不交付產品使其不能按時投入生產從而獲得利潤。而就預期違約來說,一般造成的是信賴利益的損害,如因信賴對方履行而支付一定的準備履行的費用,因此兩者在賠償損失的范圍上是各不相同的。
(二)明示毀約
所謂明示毀約,是指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當事人表示他將在履行期限到來時不履行合同。我國《合同法》第10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構成明示毀約必須要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必須是一方明確肯定地向對方作出毀約的表示。換言之,一方表示的毀約意圖是十分明確的,不附有任何條件的,如明確表示其不愿意付款或交貨等。
第二,不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正是由于一方表示其在履行期到來之后,將不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如不履行買賣合同中的付款或交貨義務),從而會使另一方訂約目的不能實現,或嚴重損害其期待利益,因此,明示毀約人應負違約責任。如果行為人只是表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的次要義務,則不構成明示毀約。
第三,不履行合同義務無正當理由。在實踐中,一方提出不履行合同義務常常有可能會找出各種理由和借口,如果這些理由能夠成為法律上的正當理由,則不構成明示毀約。各種正當理由主要包括:因債權人違約而使債務人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因合同具有無效因素而應被宣告無效;合同應被撤銷;合同根本沒有成立;債務人享有抗辯權以及因不可抗力發生而使合同不能履行等。在具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一方拒絕履行義務是合法的,因此不構成明示毀約。
在一方明示毀約的情況下,另一方有權拒絕對方的明示毀約。這就是說,另一方可以根本不考慮一方所作出的毀約表示,而單方面堅持合同的效力,等到履行期限到來以后要求毀約方繼續履行合同或承擔違約責任。如在某些情況下,另一方認為,在履行期到來以后請求違約方承擔賠償責任,比在履行期到來前請求其承擔此種責任對其更為有利,可以等待履行期到來后提出請求。再如另一方相信毀約方可能會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撤回其毀約的表示,從而消除毀約的狀態,也可以等待履行期到來后提出請求。
如果另一方認為,等待履行期到來再提出請求,將使其蒙受更大的損失,或者認為毀約方不可能撤回其毀約的表示,則可以根據《合同法》第108條的規定,立即提出請求,要求對方在履行期到來前承擔違約責任。盡管法律允許另一方可以在履行期到來前行使各種違約補救方式,如要求毀約方在履行期到來時履行合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以及解除合同等,但應當看到,履行期前的責任和履行期到來后的責任仍然是有區別的。
例如在確定預期違約的賠償損失時,只能根據履行期前的市場價格而不能根據履行期到來時的市場價格來計算損失,并確立毀約方應賠償的數額。再如,在計算賠償數額時,應當考慮到從預期違約到履行期到來,另一方可能有較長時間采取措施減少損害。如果他未采取措施減輕其應當減輕的損害,該數額應當從賠償數額中扣除。總之,在確定預期違約的責任時,不能以履行期到來后的標準予以確定,否則將加重當事人債務的履行,使毀約方承擔了過重的責任。
(三)默示毀約
所謂默示毀約,是指在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其將在履行期到來之后不履行合同,而另一方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一方將不履行合同,而一方也不愿意提供必要的履行擔保。
我國《合同法》第10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法》第68條和第69條也對此種毀約行為的構成要件作出了規定,具體來說:
第一,一方當事人具有《合同法》第68條所規定的情況。包括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第二,另一方具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對方具有上述情形。如果另一方只是預見到或推測一方在履行期到來以后將不履行合同,不能構成確切的證據。
第三,一方不愿提供適當的履約擔保。另一方雖有確切的證據證明一方將不履行合同,但還不能立即確定對方已構成違約。根據《合同法》第69條,另一方要確定對方違約,必須首先要求對方提供履約擔保。只有在對方不提供履約擔保的情況下,才能確定其構成違約并可以要求其承擔預期違約的責任。
只有符合上述要件,才能構成默示違約。在默示違約的情況下,非違約人既可以在履行期限到來以后要求毀約方繼續履行或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不必等待履行期限的到來而直接要求毀約方繼續履行或承擔違約責任。
以上就是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侵權相關的資料。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對于預期違約,守約方依此享有合同解除權,可單方解際合同,并可請求對方賠償損失。此規定比較適合明示毀約。如果您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在進行法律咨詢。
預期違約的概念預期違約也稱為先期違約,它是指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無正當理由而明確表示其在履行期到來后將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為表明其在履行期到來以后將不可能履行合同。我國《合同法》第10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
預期違約又稱先期違約,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雖無正當理由但明確表示其在履行期到來后將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為表明在履行期到來后將不可能履行合同。作為違約行為的形態之一,預期違約當然要負違約責任。請采納,謝謝什么是到期違約(也是屆期違...
一、預期付款違約金 逾期付款違約金,一般指在有金錢給付行為的合同中,一方在不按合同約定或不再合理的期間內給付的情形下,除了要履行給付義務之外,還應因其違約行為向對方支付一定的金錢以承擔違約責任。 計算公式:逾期付款違約金=應付...
合同違約的損失包不包括預期收益1、合同違約的損失包括預期收益。關于預期經營利潤是否屬于違約賠償范圍的問題,基于可得利益損失須具有確定性和可預見性的特點,以及各類法律關系的差異性,司法實踐中法官對此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違約賠償中的可得利益損失...
(一)它的交易的對象是外匯期貨合同,而現貨交易的標的是實際貨物 期貨合同是期貨交易所為期貨交易印制的標準化的合同,它對有關商品的種類、數量、交貨期和交貨地點都做了統一規定,只有合約的價格留待買賣雙方商定。人們進行期貨交易,不是為了在到期日...
(一)它的交易的對象是外匯期貨合同,而現貨交易的標的是實際貨物 期貨合同是期貨交易所為期貨交易印制的標準化的合同,它對有關商品的種類、數量、交貨期和交貨地點都做了統一規定,只有合約的價格留待買賣雙方商定。人們進行期貨交易,不是為了在到期日轉...
如何區別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一)違約構成不同。1、構成明示預期違約應具備:(1)違約方明確的肯定的向對方做出毀約的意思表示;(2)明確表示在履行期限到來后不履行合同義務;(3)表示將不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4)毀約無正當理由。2、成...
什么是默示預期違約所謂默示預期違約,是指在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其將在履行期限屆滿后不履行主要債務。我國《合同法》雖然規定了預期違約,但對其構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卻未明確規定。在構成要件上,默示預期違約與明示預期違約的不同在于,預...
依據我國相法律的規定,疫情是屬于不可抗力因素之一,因疫情影響造成工作無法完成的,不屬于違約,不用承擔違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不可抗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
違約行為,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我國《合同法》采用了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的表述來闡述違約行為的概念。 在學理上,違約行為也被稱為不履行合同債務的行為。違約行為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違約行為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