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驗證企業財產損益的真實性和會計財務處理的正確性;有無將以前年度的費用、虧損或當期費用列入待處理財產損益賬戶長期掛賬,虛增當期利潤的情況;檢查待處理財產損益未進行處理的原因是否為了虛增利潤或隱瞞虧損。
【審計案例】
[案例1]A公司1996年8月末“待處理財產損益”賬戶借方余額為460萬元,其中,從應收賬款、呆死賬中轉入100萬元;商品削價損失80萬元;應列未列費用140萬元;人為因素虛列銷售、虛增毛利所造成的虧損轉入140萬元。
[案例2]B公司平時少轉成本,虛增利潤,造成庫存商品賬實不符,遂從庫存商品二級賬中轉出85萬元的虧損,列入“待處理財產損益”賬戶。
[案例3]某市尿素廠1995年12月末“待處理財產損益”賬戶借方余額為198萬元,其中1992年發生水災淹沒化肥形成損失掛賬91萬元;因管理不善造成產成品虧損計107萬元,均掛賬未轉。上述三個案例中,前兩個案例所核算的內容遠遠超出了“待處理財產損益”科目的核算范圍,屬于亂用會計科目人為調節(虛增)損益,粉飾企業財產狀況的行為。后一個案例從核算內容上看雖未超出該科目核算范圍,但將正常的費用和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長期掛賬不作轉銷處理,同樣虛增了企業的資產和利潤數額。
【案例評析】
從以上三例有關“待處理財產損益”科目使用不當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時下“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和“待處理財產損益”三個賬戶(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賬戶),既是企業資產總量和質量信息的“放大器”,也是任意調節企業盈虧的主“操縱桿”,其中又以“待處理財產損益”賬戶所扮演的角色最為突出。對此賬戶的設置和應用所產生的弊端,審計人員不能不做一個較深入的分析。
按照企業經濟學中的“經濟人”理論,企業作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場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對其自身所擁有和控制的資財,享有完整意義的財產權利。這一點在資本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合一的私人資本企業中,是十分清楚的。即使是在資本的最終所有權、法人財產權和經營管理權發生分離的公眾資本企業中,基于委托.一代理關系所授受的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管理權也是完整產權,不應剝奪和分割,所有者的權利主要體現在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經營管理者等方面,不必要也不可能對企業資產營運和處置等經營業務的細枝末節直接干預。像資產營運中所發生的財產損失和溢余這類問題,企業完全有權依據公認會計準則即時處理,而不必掛賬等待企業外部的上級審批后才予以轉銷。西方財務會計中普遍沒有“待處理財產損益”之類的賬戶就是最明顯的反證。事實上我國《全民所有制企業工業企業法》等企業法規條文中,也規定企業有“資產處置權”之說,可惜只是紙上談兵。
就會計準則而言,中西會計準則中都強調會計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報告應遵循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謹慎性(穩健性)原則的要求。權責發生制要求按照經濟權利、經濟責任是否實際發生來認定和計量企業的收入、費用;配比原則則要求將各會計期間的收入、費用在因果關系的基礎上相互配比;穩健性原則更要求對企業可能發生的費用、損失作出合理預計,對可能發生的收入、利潤則不作預計和認定;此外,客觀性原則也要求企業的會計資料、會計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可靠,不得虛構和隱瞞。而設置“待處理財產損益”科目,則把事實上已經發生的費用、損失和溢余掛賬列作資產(或負數資產),以上述會計準則的精神來衡量,設置這一賬戶顯然有悖于基本會計準則的要求。
從賬戶設置的報表編制原理分析,兩棲共同性賬戶一般多只在同一人名或客戶的債權債務類賬戶中使用,且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對于其中有借方余額的明細賬戶,應列為資產,而對有貸方余額的明細賬戶,則列為負債,以如實反映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數額。而按現行制度規定“待處理財產損益”賬戶不管出現何種方向的余額,均在資產方反映,這就不可避免地混淆資產和權益,夸大或縮小資產和權益的總量及其構成,以及為人為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大開方便之門。
正是由于“待處理財產損益”賬戶的設置存在以上弊端,它在應用中所造成的會計信息扭曲失真問題是十分嚴重的。一是將本來子虛烏有的“資產”煞有其事地列入資產負債表等報表,虛增了企業資產和利潤數額,造成嚴重誤導(說嚴重點是欺騙)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投資與信貸決策的惡果;二是為數不少的企業利用該賬戶隨意混淆、調節資產、費用和損益,成為某些管理者獲取不正當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的杠桿;三是其中藏污納垢,為少數貪污腐敗分子的不法行為開了一個極為方便的“戶頭”。
以上就是關于這方面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不幸遇到一些比較棘手的法律問題,而您又有委托律師的想法,我們網有許多律師可以給你提供服務,并且我們還支持線上指定地區篩選律師,并且都有相關律師的詳細資料。
大多數的審計是事后審計,這時被審計單位有關賬目金額已經封賬,因此,審計人員要按照原來錯賬的相反路徑去調賬,這已經不可能。這時,審計人員應該另辟新徑,才能順利完成審計調賬過程。 審計調賬的思路 根據審計準則的規定,審計人員對于被審計單位會計...
(一)固定資產盤盈 企業在財產清查中盤盈的固定資產,作為前期差錯處理。企業在財產清查中盤盈的固定資產,在按管理權限報經批準處理前應先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核算。盤盈的固定資產,應按重置成本確定其入賬價值。企業應按重置成本確定的入賬價值,借...
編制依據 審計調整的目的是為了使已審財務報表經過調整后符合國家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所以審計調整分錄和會計調整分錄的編制一樣,都要依據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
一、審計目標 應付職工薪酬的審計目標一般包括:確定資產負債表中記錄的應付職工薪酬是否存在;所有應當記錄的應付職工薪酬是否均已記錄;確定記錄的應付職工薪酬是否為被審計單位應當履行的現時義務;確定應付職工薪酬是否以恰當的金額包括在財務報表中,與...
一、三套分錄法的指導原則和一般做法 三套分錄法,是指在調整前期會計事項時,對同一筆會計業務,分別編制調整賬務、調整資產負債表、調整利潤表(或利潤和利潤分配表,下同)三套調整分錄,分別在會計賬和審計工作底稿上進行調整的方法。該方法的一般做法是...
,是指對企業的會計報表(財務報告)所進行的審計。 會計報表一般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會計報表附注及相關附表。會計報表還包括合并會計報表、清算會計報表等。 會計報表審計的目標 1.真實性:指報表反映的事項真實存在,有關業務在特...
展開全部債務重組的方案應具備哪些內容:1、了解控制環境,審查企業披露的債務重組事項是否確實存在或發生內部控制是被審計單位對其經濟活動進行組織、制約、考核和調節的重要工具,內部控制制度對企業內部各種組織機構規定了相應的職責與權限,審計人員通過...
破產前審計 破產前審計的委托人一般為擬提出破產要求的企業或債權人。審計的目的主要對企業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賬面情況進行核實,如核實資產負債率及虧損額。破產前審計報告的使用人為委托人,對一個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是否瀕臨破產做出的客觀公正...
一、離任審計的簡述 離任審計是審計人員對受托管理資財的運用及其效果所負責任進行的監督、評價活動。其理論根據為:審計是因兩權分離后受托經濟責任的產生而產生的,歸根到底審計就是審查資財管理者對資財所有者應履行的經濟責任。現代審計中的財務審計和管...
審計中需要重點關注哪些項目一、存貨存貨是制造企業和商品流通企業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營運資金的最大組成項目。由于存貨一般種類、項目繁多,差異性大,往往又置于不同處所,而且還可能因為呆滯、過時、陳舊及受損而使其價值減損。再加上一些企業(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