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素
一、侵權行為的構成要素——行為的違法性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是其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要件。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并不違法,即使產生了損害事實,也不承擔賠償責任。一般而言,產生了損害后果的行為大都是違法的,但也不排除給他人的人身、財產造成了侵害,但并不違法的情況。如正確執行職務的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等。所謂行為的違法性,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強制性規定。根據違法行為的表現形式,又可以分為作為的違法行為與不作為的違法行為。作為的違法行為,是指法律禁止實施某種行為,行為人違反規定實施了該行為。如法律規定禁止毀損他人的財產,行為人實施了毀損他人財產的行為,即構成作為的違法行為。不作為的違法行為,是指法律要求人們在某種情況下應實施某種行為,而負有此種義務的人卻未實施。如法律規定,在公共場所安裝地下設施應按規定設置警示標志,如果施工者沒采取該項措施,就構成不作為的違法行為。
二、侵權行為的構成要素——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事實,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無論損害后果能否以貨幣加以衡量,只要對他人人身或財產利益造成了受損的事實,均構成損害事實。對財產的損害,包括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直接損害又稱積極的財產損失,是指受害人現有實際財產的減少,如房屋被侵占,動產被毀損;間接損害又稱消極財產損失,是指受害人可得利益的減少,比如租金收入的減少。對人身的損害包括對生命、健康、名譽、榮譽等的損害,而且對人身的損害往往也會生成一定的財產損失,如因身體、健康受到侵害而付出的治療、住院費用等。
三、侵權行為的構成要素——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之間的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現實世界中的任何現象的出現總是由另一現象引起,引起后一現象的現象稱為原因,被引起的現象稱為結果,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是因果關系。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即特定的損害事實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必然引起的結果。只有當二者間存在因果關系時,行為人才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民事主體只能為自己實施行為的損害后果承擔責任,沒有因果關系的侵權責任是不成立的,因此,因果關系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必備環節。因果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往往一個損害后果的出現是由多個原因引起的,既可能有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也包括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區分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主要是依據原因對損害后果作用的大小程度來判定,由此決定各個原因行為應承擔責任的范圍。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則是根據原因行為是否與損害結果存在必然聯系加以判斷。直接原因直接產生損害結果,與結果具有必然聯系,間接原因一般只是損害發生的偶然性條件,不必然產生損害后果。因此,直接原因行為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而間接原因行為就需根據其在侵害結果產生中的作用劃定其應承擔責任的范圍,而非全部責任。
四、侵權行為的構成要素——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與無過錯責任與公平責任不同,對一般侵權行為而言,過錯是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必備前提。過錯根據其類型分為故意與過失。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損害結果,仍希望其發生或放任其發生。如明知假冒他人商標會侵犯他人的商標權仍為之,明知誹謗他人會侵害他人的名譽權仍為之等。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應預見或能夠預見而因疏忽未預見,或雖已預見,但因過于自信,以為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后果。如快餐店應當預見到其熱飲可能燙傷顧客,但因疏忽大意未采取防范措施,導致燙傷事件發生。根據法律對行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過失又分為一般過失與重大過失。一般過失是指行為人沒有違反法律對一般人的注意程度的要求,但沒有達成法律對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較高要求。重大過失是指行為人不僅沒有達到法律對他的較高要求,甚至連法律對普通人的一般要求也未達到。在侵權行為中,一般而言,對過錯程度的劃分并不影響民事責任的成立與否,也不會影響賠償責任的大小,因為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無論其是故意還是過失,是一般過失還是重大過失都應承擔賠償責任,其賠償的范圍由損害的結果決定,不會因其過錯較輕而減輕其賠償。但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對過錯的劃分,也會對責任的承擔產生影響。如共同過錯情況下,共同侵權人在對外承擔了連帶責任后,其內部則應根據各自過錯大小,劃定各自的分擔比例。又如在混合過錯的情況下,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加害人與受害人的責任大小,就應根據他們各自的過錯大小加以確定。
通過以上小編的介紹,相信您一定對侵權行為的構成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您情況比較復雜或者特殊,以上沒有完全解答您的問題,如果您還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聊網進行法律咨詢,有律師為您提供更加專業的答復。
構成詐騙罪的要件: (一)客體要件 詐騙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有些犯罪活動,雖然也使用某些欺騙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經濟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體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財產所有權。所以,不構成詐騙罪。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的,屬于侵犯人...
1、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依刑法第17條規定,年滿14周歲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該罪的主體。 2、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并具有將公私財物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故意內容就不構成本罪。如果行為人只搶回自己被騙走或者...
關鍵詞:商業秘密;構成要素;采取保密措施 為順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刑法增設了侵犯商業秘密罪條款,將情節嚴重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上升為犯罪,運用刑法加以調整。但是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客觀構成要素在實踐認定中還存在不少爭議,需...
環境污染損害有哪些構成要素 1、有污染環境的行為污染環境的行為,通常以作為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侵權行為人基于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向自然環境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粉塵、垃圾、放射性物質等有害物質并造成環境被污染的后果。但有害物質在自然環境中...
案情 原告科羅恩公司是一種商務便當盒外觀設計的專利權人,起訴稱被告泓之泰公司生產、銷售的一款便當盒的外觀設計與其專利相同,構成侵權。泓之泰公司辯稱,該產品有獨特設計,其外部有一個松緊帶,內部配有筷子和勺子,這些元素與便當盒為一體設計,與原告...
非法傳銷罪,是指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
拍賣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即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分別稱為主體要素、客體要素和內容因素。 (一)主體要素。拍賣法律關系的主體極其廣泛,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和國家。 作為拍賣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有行為能力,或稱參與拍賣的行為能力。主...
構成要素有三項:(1)法律關系主體;(2)法律關系內容;(3)法律關系客體。 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指參加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 在每一具體的法律關系中,主...
專利權是專利人利用其發明創造的獨占權利,專利侵權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實施了依法受保護的有效專利的違法行為。專利侵權行為分為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兩類。直接侵權行為。這是指直接由行為人實施的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其表現...
構成要素有三項:(1)法律關系主體;(2)法律關系內容;(3)法律關系客體。 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指參加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 在每一具體的法律關系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