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本年度記載,記載注冊的宗旨和業務范圍,進行業務活動的具體情況包括以下四個內容。
1. 違反了“違反條例”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行為。
2. 是否按照注冊的宗旨和工作進行活動。其中沒有實施任何服務事項,也有超過違反規定登記的業務范圍。
3. 主要社會效應、經濟利益相關的數字。
4. 有為了改善問題的措施。格式如下:
XXXX年度,我單位在XXX局的領導下,認真貫徹《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及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按照核準登記的業務范圍開展活動,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
二、………………………………………………………………………………………。
……………
八、取得的主要效益。………………
九、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整改措施。………………
擴展資料:
年度報告是指公司整個會計年度的財務報告及其他相關文件。國務院發布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57條規定,上市公司應當向證監會、證券交易場所提供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年度報告。中國證監會頒發的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第二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對公司年度報告中應披露的信息作了詳細的規定。
參考資料:法人年度報告書-百度百科
你這個問題適用國務院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因你沒有具體說明情況,那就全文給你吧——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1998年9月25日國務院第8次常務會議通過,1998年10月25日朱镕基總理以第25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發布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維護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社會團體的登記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國家機關以外的組織可以作為單位會員加入社會團體。 第三條 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
社會團體應當具備法人條件。 下列團體不屬于本條例規定登記的范圍: (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人民團體; (二)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核定,并經國務院批準免予登記的團體; (三)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內部經本單位批準成立、在本單位內部活動的團體。
第四條 社會團體必須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不得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不得危害國家的統一、安全和民族的團結,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組織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 社會團體不得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
第五條 國家保護社會團體依照法律、法規及其章程開展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六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以下簡稱登記管理機關)。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國務院或者縣級以上地方各給人民政府授權的組織,是有關行業、學科或者業務范圍內社會團體的業務主管單位(以下簡稱業務主管單位)。 法律、行政法規對社會團體的監督管理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二章 管轄 第七條 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由國務院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地方性的社會團體,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由所跨行政區域的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 第八條 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與其管轄的社會團體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社會團體住所地的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負責委托范圍內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 成立登記 第九條 申請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由發起人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籌備。 第十條 成立社會團體,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單位會員混合組成的,會員總數不得少于50個; (二)有規范的名稱和相應的組織機構; (三)有固定的住所; (四)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 (五)有合法的資產和經費來源,全國性的社會團體有10萬元以上活動資金,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和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有3萬元以上活動資金; (六)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與其業務范圍、成員分布、活動地域相一致,準確反映其特征。
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批準,地方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 第十一條 申請籌備成立社會團體,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籌備申請書; (二)業務主管單位的批準文件; (三)驗資報告、場所使用權證明; (四)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五)章程草案。
第十二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準或者不批準籌備的決定;不批準的,應當向發起人說明理由。 第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管理機關不予批準籌備: (一)有根據證明申請籌備的社會團體的宗旨、業務范圍不符合本條例第四條的規定的; (二)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已有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團體,沒有必要成立的; (三)發起人、擬任負責人正在或者曾經受到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 (四)在申請籌備時弄虛作假的; (五)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四條 籌備成立的社會團體,應當自登記管理機關批準籌備之日起6個月內召開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通過章程,產生執行機構、負責人和法定代表人,并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成立登記。籌備期間不得開展籌備以外的活動。
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時擔任其他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五條 社會團體的章程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名稱、住所; (二)宗旨、業務范圍和活動地域; (三)會員資格及其權利、義務; (四)民主的組織管理制度,執行機構的產生程序; (五)負責人的條件和產生、罷免的程序; (六)資產管理和使用的原則;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終止程序和終止后資產的處理; (九)應當由章程規定的其。
社會團體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是社會團體的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資格,應當按照其所屬于的社會團體的章程所規定的宗旨和業務范圍,在該社會團體授權的范圍內開展活動、發展會員。
社會團體的分支機構不得再設立分支機構。社會團體不得設立地域性的分支機構。
第四章 變更登記、注銷登記第二十條 社會團體的登記事項、備案事項需要變更的,應當自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之日起30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變更登記、變更備案(以下統稱變更登記)。社會團體修改章程,應當自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之日起30日內,報登記管理機關核準。
第二十一條 社會團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在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后,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注銷登記、注銷備案(以下統稱注銷登記):(一)完成社會團體章程規定的宗旨的;(二)自行解散的;(三)分立、合并的;(四)由于其他原因終止的。第二十二條 社會團體在辦理注銷登記前,應當在業務主管單位及其他有關機關的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完成清算工作。
清算期間,社會團體不得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第二十三條 社會團體應當自清算結束之日起15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注銷登記。
辦理注銷登記,應當提交法定代表人簽署的注銷登記申請書、業務主管單位的審查文件和清算報告書。登記管理機關準予注銷登記的,發給注銷證明文件,收繳該社會團體的登記證書、印章和財務憑證。
第二十四條 社會團體撤銷其所屬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的,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后,辦理注銷手續。社會團體注銷的,其所屬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同時注銷。
第二十五條 社會團體處分注銷后的剩余財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二十六條 社會團體成立、注銷或者變更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由登記管理機關予以公告。
第五章 監督管理第二十七條 登記管理機關履行下列監督管理職責:(一)負責社會團體的成立、變更、注銷的登記或者備案;(二)對社會團體實施年度檢查;(三)對社會團體違反本條例的問題進行監督檢查,對社會團體違反本條例的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第二十八條 業務主管單位履行下列監督管理職責:(一)負責社會團體籌備申請、成立登記、變更登記、注銷登記前的審查;(二)監督、指導社會團體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依據其章程開展活動;(三)負責社會團體年度檢查的初審;(四)協助登記管理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查處社會團體的違法行為;(五)會同有關機關指導社會團體的清算事宜。
業務主管單位履行前款規定的職責,不得向社會團體收取費用。第二十九條 社會團體的資產來源必須合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社會團體的資產。
社會團體的經費,以及開展章程規定的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須用于章程規定的業務活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社會團體接受捐贈、資助,必須符合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業務范圍,必須根據與捐贈人、資助人約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
社會團體應當向業務主管單位報告接受、使用捐贈、資助的有關情況,并應當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社會團體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參照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條 社會團體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財政部門的監督;資產來源屬于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還應當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社會團體在換屆或者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應當組織對其進行財務審計。
第三十一條 社會團體應當于每年3月31日前向業務主管單位報送上一年度的工作報告,經業務主管單位初審同意后,于5月31日前報送登記管理機關,接受年度檢查。工作報告的內容包括:本社會團體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情況、依照本條例履行登記手續的情況,按照章程開展活動的情況、人員和機構變動的情況以及財務管理的情況。
對于依照本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發給《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對其應當簡化年度檢查的內容。第六章 罰則第三十二條 社會團體在申請登記時弄虛作假,騙取登記的,或者自取得《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之日起1年未開展活動的,由登記管理機關予以撤銷登記。
第三十三條 社會團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記管理機關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動,并可以責令撤換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情節嚴重的,予以撤銷登記;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涂改、出租、出借《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或者出租、出借社會團體印章的;(二)超出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業務范圍進行活動的;(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規定接受監督檢查的;(四)不按照規定辦理變更登記的;(五)擅自設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或者對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疏于管理,造成嚴重后果的;(六)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的;(七)侵占、私分、挪用社會團體資產或者所接受的捐贈、資助的;(八)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收取費用、籌集資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贈、資助的。前款規定的行為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可以并處違法經營額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違法。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章程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基金會的名稱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第二條 基金會屬于公募基金會。基金會面向公眾募捐的地域范圍是境內外。
第三條 基金會的宗旨是支持政策研究,促進科學決策,服務中國發展。第四條 基金會的原始基金數額為人民幣肆仟萬元,來源于境內外企業、機構及個人的捐贈和贊助;本金存款的利息收入;購買債券和企業股票的收益;其他合法收入。
第五條 基金會的登記管理機關是民政部,業務主管單位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第六條 基金會的住所是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東大街8號。
第二章 業務范圍第七條 基金會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是:(一)支持政策咨詢和學術研究活動;(二)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三)組織人員培訓;(四)獎勵在政策咨詢和學術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五)資助符合基金會宗旨的其他社會公益活動。第三章 組織機構和負責人第八條 本基金會由15至25名理事組成理事會。
本基金會理事每屆任期為5年,任期屆滿,連選可以連任。第九條 認同基金會宗旨,熱心公益事業,支持政策咨詢和學術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企業家、對基金會有重要貢獻的人士方可當選為理事。
第十條 理事的產生和罷免:(一)第一屆理事由業務主管單位、主要捐贈人、發起人分別提名并共同協商確定;(二)理事會換屆改選時,由業務主管單位、理事會、主要捐贈人共同提名候選人并組織換屆領導小組,組織全部候選人共同選舉產生新一屆理事;(三)罷免、增補理事應當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四)理事的選舉和罷免結果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第十一條 理事的權利和義務:(一)基金會理事會的選舉、被選舉和表決權;(二)參加本基金會舉辦的活動;(三)對本基金會工作的批評、監督和建議權;(四)遵守本基金會章程,維護本基金會的合法權益;(五)對表決后的理事會決議承擔責任;(六)支持和幫助符合本基金會宗旨的各項工作。
第十二條 基金會的決策機構是理事會。理事會行使下列職權:(一)制定、修改章程;(二)選舉、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三)決定重大業務活動計劃,包括資金募集、管理和使用計劃;(四)年度收支預算及決算審定;(五)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六)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七)決定由秘書長提名的副秘書長和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八)聽取、審議秘書長的工作報告,檢查秘書長的工作;(九)決定基金會的分立、合并或終止;(十)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三條 理事會每年召開2次會議。理事會會議由理事長負責召集和主持。
有三分之一理事提議,必須召開理事會會議;如理事長不能召集,提議理事可推選召集人;召開理事會會議,理事長或召集人需提前5日通知全體理事、監事。第十四條 理事會會議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理事會決議須經出席理事過半數通過方為有效;下列重要事項的決議,須經出席會議的理事表決,三分之二以上理事通過方為有效:(一)章程的修改;(二)選舉或者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三)章程規定的重大募捐、投資活動;(四)基金會的分立、合并;第十五條 理事會會議應當制作會議記錄。
形成決議的,應當當場制作會議紀要,并由出席理事審閱、簽名。理事會決議違反法律、法規或章程規定,致使基金會遭受損失的,參與決議的理事應當承擔責任。
但經證明在表決時反對并記載于會議記錄的,該理事可免除責任。第十六條 基金會設監事2名。
監事任期與理事任期相同,期滿可以連任。第十七條 理事、理事的近親屬和基金會財會人員不得任監事。
第十八條 監事的產生和罷免:(一)監事由主要捐贈人、業務主管單位分別選派;(二)登記管理機關根據工作需要選派;(三)監事的變更依照其產生程序。第十九條 監事的權利和義務:監事依照章程規定的程序檢查基金會財務和會計資料,監督理事會遵守法律和章程的情況;監事列席理事會會議,有權向理事會提出質詢和建議,并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以及稅務、會計主管部門反映情況;監事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基金會章程,忠實履行職責。
第二十條 在基金會領取報酬的理事不得超過理事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監事和未在基金會擔任專職工作的理事不得從基金會獲取報酬。第二十一條 基金會理事遇有個人利益與基金會利益關聯時,不得參與相關事宜的決策;基金會理事、監事及其近親屬不得與基金會有任何交易行為。
第二十二條 理事會設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秘書長,從理事中選舉產生。第二十三條 基金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在本基金會業務領域內有較大影響;(二)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周歲,秘書長為專職;(三)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四)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員,不能擔任基金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一)屬于現職國家工作人員的;(二)因犯罪被判處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刑期執行完畢之日起未逾5年的;(三)因犯罪被判處。
基金會管理條例 (2004年2月11日國務院第39次常務會議通過 2004年3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00號公布 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基金會的組織和活動,維護基金會、捐贈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 (1998年9月25日國務院第8次常務會議通過 1998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1號發布 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登記管理,保障民辦非企業...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1998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0號發布 根據2016年2月6日《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維護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社會團體的登記管理,...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目錄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慈善組織 第三章 慈善募捐 第四章 慈善捐贈 第五章 慈善信托 第六章 慈善財產 第七章 慈善服務 第八章 信息公開 第九章 促進措施 ...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慈善組織 第三章 慈善募捐 第四章 慈善捐贈 第五章 慈善信托 第六章 慈善財產 第七章 慈善服務 第八章 信息公開 第九章 ...
民辦非企業單位(合伙)章程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本單位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及民發(1999)...
1.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章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本單位的名稱(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及民發(1999)129號《民辦非企業單位名稱管理暫行規定》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民辦非企業單 位的名稱應當與其業務范圍、活動地域相一...
1.社團組建的相關法律法規 社團組建的相關法律法規是《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已經1998年9月25日國務院第8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為了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維護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社會...
1.社團組建的相關法律法規 社團組建的相關法律法規是《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已經1998年9月25日國務院第8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為了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維護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社會...
1.請問我國捐款的法律法規是怎樣的 我國的捐款的法律法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是為了鼓勵捐贈,規范捐贈和受贈行為,保護捐贈人、受贈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