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信息處理者是指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自主決定處理目的、處理方式的組織、個人。一般情形下,個人信息處理者在處理個人信息時必須遵循告知同意的規則,在依法告知并取得同意后才能處理個人信息。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符合下列7種情形之一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方可處理個人信息:
1、取得個人的同意;
告知同意是個人信息保護的核心規則,在保障個人對其個人信息處理知情權和處分權的情形下當然可以處理個人信息。
2、為訂立、履行個人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合同所必需,或者按照依法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和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實施人力資源管理所必需;
個人訂立供水、供電、網購等合同,或者與單位訂立勞動合同時,不適用告知同意規則,即無需取得個人同意即可處理個人信息。
3、為履行法定職責或者法定義務所必需;
為了通緝罪犯而公開其身份證號碼,就屬于為維護公共利益而合理處理個人信息的情形。這種情形,不需要履行告知同意規則即可處理個人信息。
4、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必需;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在位階上,高于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應當優先保護,此種情形不需要取得個人同意即可處理個人信息。
5、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在合理的范圍內處理個人信息;
要揭露不道德的、違法和犯罪的人或者事情,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施新聞、監督等行為,不需要取得個人同意,在合理的范圍內可以處理個人信息。
6、依照本法規定在合理的范圍內處理個人自行公開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
例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自行公開的個人信息,他人皆可通過網絡搜索而合法獲得。對于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遵循合法、正當和必要等原則,在合理的范圍內,不需要取得個人同意即可處理個人信息。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如簽訂土地、房屋等征收征用補償協議或者政府投資的保障性住房的租賃、買賣等協議時,不需取得個人同意即可處理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保護法》主要以告知同意為基礎構建,不僅要保護個人信息權益,也要促進個人信息的合理利用,防止個人信息被濫用或者非法使用,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信息權益,同時還要維護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
一、民法典中的個人信息是指哪些內容(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地址、...
一、個人信息被泄露怎么辦1、首先應該保留好相關證據,并向散布者、散布平臺提出刪除要求;2、向公安機關、網絡信息管理機關報案或投訴;3、能夠確定侵權責任人的,可以提起民事侵權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
【哪些情形可申請開具紅字專用發票?】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以下簡稱專用發票)后,發生銷貨退回、銷售折讓以及開票有誤等情況需要開具紅字專用發票的,除正常發生銷貨退回、銷售折讓,購買方在認證期限內已認證增值稅專用發票,由購買方提...
1.造謠,傳謠,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現行刑法第291條第二款的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
我們常見的刑事案件,一般都由犯罪地的公安機關管轄,不同的犯罪行為一般都由不同的公安機關管轄,由不同的公安機關偵查。但是,也有一些犯罪案件,雖然不都是同一個案件,但公安機關也會并案偵查,由一個公安機關統一辦理。 ...
一、車被撞了肇事者逃逸怎么處理?車被撞了肇事者逃逸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按照交通肇事罪逃逸的狀態進行處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的相關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構成犯罪,...
有合同法、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有沒有律師,專門處理債務關系的另一種情形是沒有明確約定履行期限也就是說在借據上沒有注明還款時間。這類合同當事人往往容易進入一種誤區就是把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按書寫借據的日期(簽約時間)算起...
隨著《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繼施行,有效地限制了企業無止境地濫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獲取利益,使得備受現代科技手段威脅的個人信息安全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作為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處理者,商家、企業應當熟悉個中規則,緊跟法律腳步,依法處理消費者...
這分兩方面,一是法律是絕對不是允許發生的事情,對方可以在法定有效期可以按照法律法規起訴你,并凍結你個人資產;二是你個人信用記錄將被列入黑名單,無法再從任何金融機構申請貸款,不能入戶、不能進一些大企業工作等等。不管經濟上怎么困難,千萬別讓自己...
1.關于網絡暴力法律法規有哪些 網絡暴力方面的法規現在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關于辦理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