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從行業及地區分布看,產能過剩行業風險繼續暴露,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風險企穩,環渤海及東北地區不良繼續暴露。這也影響著各行對公信貸投放策略,以及區域盈利情況。
來源 | 證券時報
截至3月末,13家在A股上市的全國性銀行中,已有10家公布2017年年報,包括5家國有大行,以及除華夏、興業、浦發之外的其余5家股份制銀行。
除業績表現外,市場較為關注銀行資產質量的變化趨勢——這影響到銀行撥備計提及凈利潤增長情況。數據顯示,上述10家銀行去年末不良貸款余額合計為1.05萬億元,較去年初增長1.71%。
雖然不良貸款規模增長,但增速已是近6年來最低。
此外,一些可喜的變化正在發生:農行、招行去年實現不良“雙降”;9家銀行年末不良率較年初有所下降;不少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及占比、逾期貸款余額及占比等前瞻性指標向好。銀行業不良企穩的態勢漸漸清晰。
從行業及地區分布看,產能過剩行業風險繼續暴露,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風險企穩,環渤海及東北地區不良繼續暴露。這也影響著各行對公信貸投放策略,以及區域盈利情況。
沿海發達地區企穩
利率市場化和不良資產疊加,影響商業銀行資產配置。
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一直以來是銀行信貸資源投放的重心,但也是過去幾年間銀行不良重災區。
經歷了多年的主動暴露、處置,以及對鋼貿等過剩產業的調整后,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風險狀況好轉。
記者梳理發現,四大行及招行2017年在這兩個區域均實現不良“雙降”,區域利潤也呈現回暖態勢。
各地銀監局的數據也在佐證這一點:浙江、上海兩地均實現連續兩年不良“雙降”;江蘇雖然延續了2016年不良“一升一降”的局面,但2017年年末不良貸款余額僅較2016年初增長7.17%,不良率卻由2016年初的1.49%下降至2017年末的1.25%。
不過,還有少數股份行在兩個區域的風險暴露仍未結束,譬如中信銀行在長三角地區、光大銀行在珠三角地區的不良貸款規模仍較去年初繼續增長。
有股份行華東地區分行高管認為,這也說明長三家、珠三角地區不良雖然整體企穩,但還存在一些結構性差異:
“主要是區域內各省市的產業結構存在差異,有些省市還存在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或是債務風險集中爆發的壓力,各家銀行的過往信貸偏好也可能存在差異。”
隨著兩個地區不良企穩甚至下降,該區域信貸也在回暖。
除交行缺乏區域分布數據外,其余9家全國性銀行在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的信貸增量普遍均較2016年有所增加。
環渤海、東北地區風險持續暴露
加大對沿海發達地區新增信貸的另一面,則是部分地區風險的持續暴露。
從銀行已經公布的2017年年報數據來看,環渤海及東北地區,不良資產正在加速形成和暴露。
地方銀監局數據顯示,在經濟增速放緩、過剩行業去產能、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去年末吉林省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較去年初上升0.46個百分點至4.31%。
山東省則在去年超越浙江,成為不良貸款規模第一大省,山東(不含青島)不良貸款余額較去年初增長近30%至1813.2億元,不良率也上升至2.56%。
受此影響,上市銀行在環渤海及東北區域的盈利狀況也出現滑坡。
數據顯示,農行、建行、工行、交行去年東北地區稅前利潤分別同比下滑5.3%、82.1%、17.7%和39%,光大銀行東北地區更是全年虧損5億元;農行、建行、工行、光大4家銀行環渤海地區全年稅前利潤分別同比下滑28.3%、26.2%、8.9和62.4%。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不良上升較快的西部地區,去年除個別省市外,資產質量整體趨穩,不少銀行在西部地區的不良增速明顯放緩。
以招行為例,該行西部地區去年末不良貸款余額較去年初減少近40億元,實現不良“雙降”,在這之前,該行2015年不良貸款增量33%集中在西部地區,2016年52%的增量不良集中在西部地區。
制造業仍為不良大頭
數據顯示,主要銀行的不良貸款仍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業、采礦業等與宏觀經濟關聯較密切和產能過剩的行業,但制造業去年不良貸款增幅卻較2016年有明顯下滑,各行批發零售業和采礦業不良貸款規模也普遍較去年初有所下降。
從批發零售業來看,2017年行業資產質量較2016年進一步向好。去年8家銀行(交行、中行缺乏數據)中只有民生銀行去年末不良繼續增長,其余銀行該行業不良貸款均較去年初有所下降,其中農行該行業不良全年下降接近1/3。
而制造業仍然是不良重災區,甚至是多數銀行不良貸款新增規模最大的行業,去年只有農行、招行等少數銀行實現該行業不良規模下降,行業風險整體繼續暴露的態勢沒有改變。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部分銀行制造業不良貸款增加也受到去年初以來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導致實體經濟及其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加劇信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過此前數年不良暴露及行業去產能后,去年多家銀行采礦業不良貸款余額較去年初下降超過20%以上,而2016年前述10家銀行采礦業不良貸款余額整體增幅超過50%。
行業不良貸款數據的變化,也與銀行對公信貸策略互相影響。
數據顯示,除缺乏數據的交行外,其余9家銀行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和采礦業貸款余額合計較去年初下降約4000億元,其中農行三個行業全年合計壓降超過1400億元,且三個行業均實現不良“雙降”。
僅中行、工行等少數銀行繼續增加投放制造業貸款,民生銀行繼續增加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貸款投放。
不過,制造業貸款下降主要以紡織服裝、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強周期行業等為主,各行對先進制造業仍在加大信貸供給。
招行就表示,“去杠桿”要求銀行更加審慎地發放信貸,2018年的環境不適宜“大干快上”,該行將繼續推進資產結構調整,大力減少對重大風險客戶、低端過剩產能客戶和“僵尸企業”的投放,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傾斜。
在目前的不良及政策格局下,各行也較為一致地增加對交運倉儲、電熱燃水、水利環境等基礎設施行業的信貸投放,以及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貸款投放,而這些行業不良率普遍在1%以下。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銀行業對零售行業貸款有所“偏愛”。
數據顯示,去年10家銀行70%左右的貸款增量投向零售板塊,其中房貸、信用卡透支余額分別占零售貸款增量的67%和22%。
但也有銀行人士對零售信貸未來幾年的資產質量提出擔憂,尤其是信用卡及個人消費貸款領域。
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央行副行長范一飛、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外匯局副局長宣昌能出席,并就克服困難,做好服務,金融系統全力支持抗擊疫情和恢復生產有關情況,回答提問。對于市場關注的不良...
近年來,金融機構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大對小微企業扶持力度系列工作部署,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快速增長。但不容忽視的是,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和受內外需下降影響較大的小微企業是近年來貸款風險暴露的主要領域。據統計,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率是其他企業的 1 ...
滿足這4點可以申請停息掛賬:持卡人具有還款意愿的;持卡人具備分期還款能力的;持卡人已經逾期而且無法一次性償還欠款的;持卡人想回歸正常生活環境的,停止催收電話不想被執行的。網貸停息掛賬申請條件是什么?停息掛賬是指信用卡持卡人在信用卡逾期之后,...
當經濟越好,投資越容易賺錢; 當經濟越差,投資越可能虧錢,這是常理。 但是, 有這樣一個特殊行業, 卻可以在最壞時代里做最好的生意, 它就是不良資產處置。不久前,新華社的一篇《不良資產處置:錯放的財富孕育新藍海》的文章,在不良資產...
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宏觀經濟調整的反映 2003年至2013年,是我國經濟經歷高速發展的十年,這一階段,我國名義GDP年均增速高達16.8%,實際增速也有10.1%。伴隨經濟規模的增長,貨幣供應量從19.05萬億元增長至135....
注:(1)當期核銷額度=貸款減值準備期初余額 當期減值損失-貸款減值準備期末余額(數據測算忽略匯率變動、收回以前年度核銷、當期轉回等因素影響) (2)包括16家主要上市銀行 2017年可謂金融風險監管年。監管層及相關部門多次提及金融風險...
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宏觀經濟調整的反映 2003年至2013年,是我國經濟經歷高速發展的十年,這一階段,我國名義GDP年均增速高達16.8%,實際增速也有10.1%。伴隨經濟規模的增長,貨幣供應量從19.05萬億元增長至135.9...
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宏觀經濟調整的反映 2003年至2013年,是我國經濟經歷高速發展的十年,這一階段,我國名義GDP年均增速高達16.8%,實際增速也有10.1%。伴隨經濟規模的增長,貨幣供應量從19.05萬億元增長至135.9...
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宏觀經濟調整的反映 2003年至2013年,是我國經濟經歷高速發展的十年,這一階段,我國名義GDP年均增速高達16.8%,實際增速也有10.1%。伴隨經濟規模的增長,貨幣供應量從19.05萬億元增長至135.9...
個稅改革方案和已完成 個稅改革方案和已完成的個稅改革內容,想要了解更多個稅改革的內容,可以查看這篇文章。稅率方面:自行車稅率從原來的3%降至2%,油價倒掛在原來3.5-4.5油價區間的沒有優惠;私家車稅率降至10%,對私家車的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