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東部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為經濟的發展所付出的巨大的環境代價。西部大開發政策無疑是西部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但是面對著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機械的走東部發展的老路顯然是行不通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實質上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本文在分析環境成本的基礎上,提出應將環境成本納入到企業的生產成本當中,實現環境成本的內部化,以促進西部生態的保護。【英文摘要】Reformandopeningup30yearsago,ineasternChinaseconomicachievementshavecapturedworldattention,butweshouldalsoseetotheeconomicdevelopmentfortheirenormousenvironmentalcosts.Thewesterndevelopmentpolicyistheeconomicdevelopmentofanewbrightspot.Butfacedwiththefragileecologicalenvironment,taketheeasternpartofthemachineryoftheoldroadofdevelopmentisclearlynotfeasible.Therootcausesofenvironmentalproblemsinessence,oraneconomicissue,thepaperintheanalysisofenvironmentalcostsonthebasisofenvironmentalcostsshouldbeputintotheproductioncostsofenterprises,toachievetheinternalizationofenvironmentalcosts,topromotetheecologicalprotection.【關鍵詞】西部開發;生態保護;環境成本【英文關鍵詞】developmentofthewesternregion;ecologicalprotection;environmentalcosts【寫作年份】2008年【正文】一、東部發展的經濟效益與環境代價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已有三十個年頭,這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其經濟得到了了迅猛發展。特別是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代表的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以長江三角洲為例,鄉鎮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得這一區域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長江三角洲的鄉、鎮、村以及村以下工業產值約占全國統一類型總數的40%,大部分的縣一級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1/2,蘇南和上海郊縣等地則占2/3。在多數縣(市)農村的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已占90%以上。”[1]可見,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在肯定東部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也應看到其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氣候的變化、能源的衰竭、飲用水質量的下降等等由于經濟發展對于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其原因在于這種以工業發展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及小規模分散發展的模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早期曾走過的工業化道路類似,也是以犧牲寶貴的環境資源為代價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靠著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走粗獷型的發展道路,被外國媒體稱為:世界工廠”。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引起的消費方式轉變,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在這一地區顯得尤為突出。水和大氣質量的下降、工業廢物、噪音等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并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健康。在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平原地區已經幾乎找不到達到飲用水標準的地表徑流,長江沿岸的污染更是讓人痛心。為了治理環境,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但效果甚微。西部的水力資源、煤礦資源、電力資源、石油資源較東部地區相對豐富,發展西部無疑是對保持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西部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較東部相比而言更加脆弱。在開發西部的過程中,必須借鑒東部經濟發展的經驗,吸取環境破壞的教訓,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生態保護立法,謹慎制定開發政策。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環境要素納入到發展成本當中,使得西部開發成為科學的開發、可持續的開發、綠色的開發。
一、綠色貿易壁壘概述 所謂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 貿易措施,使得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從而達到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的目的。由于發達國家的產品科技含量和公眾的環境...
【摘要】本文采用采用實證和比較研究方法,綜合分析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的成因和根源,借鑒國際上對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方法的應用,認為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的治理是一項重大的生態系統工程,需要應用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方法的理念,從法律政策、生態經濟、人口控遷、企...
1.如何看待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
1.建設項目環評要依據的法律法規內容是什么呢 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內容很多,主要有大氣、水、噪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及有關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文物保護區、漁業保護區、森林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珍稀...
1.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關于環境影響評價、編制和審批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內容和程序等方面的規定。美國在1969年制定了環境政策法,是全世界第一個把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用法律形式規定下來的國家。此后,瑞典、澳大利...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1998年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3號發布 根據2017年7月16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修訂)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防止建設項目產生新的污染、破壞生...
摘要:本文通過對環境經濟法律體制的深入分析,闡述了其在環境立法發展中的必要性和具體體現。面臨著中國環境問題的巨大考驗,僅僅依靠行政機關的硬性管制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引入環境經濟的法律手段,通過其固有的市場競爭機制達到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
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規定了哪些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違反本規定,應當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 理恢復方案而未編制的,或者擴大開采規模、變更礦區范圍或者 開采方式,未重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并經原 審批機關批準的,由縣級以...
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 (2016年2月2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勘探、開發 第三章 環境保護 第四章 科學技術研究與資源調查 第五章 監督檢查 第六章 法律責...
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2006年9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75號公布 根據2017年3月1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訂 根據2018年3月19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