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開車撞人逃走后又投案是否構成交通肇事逃逸?的相關內容知識,希望可以為您提供幫助。
一、開車撞人逃走后又投案是否構成交通肇事逃逸
是。
第一,法律禁止交通肇事后逃逸,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護被害人的利益,維護交通管理秩序。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而具體地規定了交通事故發生后,車輛駕駛人應當履行救助等義務,《刑法》將交通肇事后置被害人的生死于不顧的逃逸行為作為加重處罰的條件。如果將行為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界定為規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無疑會使法律規定行為人的保護現場、搶救傷者的義務化為烏有,極大地損害被害人的利益。
第二,將“交通肇事后逃逸”理解為逃離現場,不履行法律規定的救助義務更符合立法的本意。從字面上理解,交通肇事后逃逸可以做兩種解釋:一是逃離現場,不履行救助義務;二是為逃避法律追究而畏罪潛逃。對《刑法》條文中的“逃逸”如何理解,立法機關并未作出解釋。因此不能簡單地得出“逃逸”就是逃避法律追究的結論。交通肇事罪是一種過失犯罪,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較小,法定刑也相對較輕。法律完全沒有必要將這種涉嫌輕罪而逃避法律追究、妨礙國家追訴權利實現的行為作為法定的加重處罰的情節。國家追訴權利的實現與公民的健康和生命相比,法律更關注的是后者。從這個角度講,將交通肇事后的逃逸理解為逃離現場,不履行救助義務的行為更為準確科學。
此外,從《刑法》的規定看,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處罰分為兩檔,一是有逃逸情節的加重;二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加重。顯然,法律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指的是不履行救助義務、逃離現場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無論其事后是否投案,都構成《刑法》意義上的“逃逸”。相反,如果行為人履行救助義務后逃跑,則不能適用加重處罰的規定。
第三,交通肇事逃逸后又投案自首的行為不影響“交通肇事逃逸”的成立。至于其逃逸后因畏懼法律或者其他原因又投案自首的,只是一個從輕處罰的情節,不能成為否定其肇事后逃逸的理由。
自首會考慮從輕處罰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交通肇事后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并向公安機關報告的,應認定為自動投案,構成自首的,因上述行為同時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義務,對其是否從寬、從寬幅度要適當從嚴掌握。交通肇事逃...
撞人逃逸的構成條件是什么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 即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 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案例1:孫某駕...
交通肇事逃逸再也不能開車了嗎?不一定。 造成交通事故逃逸,尚不構成犯罪的,處200-2000元罰款。沒有說可吊銷駕照,只說可并處15天以下拘留。 101條第二款的規定,是對第一款的補充,前提條件是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在這種情況下逃...
開車撞人逃逸,需要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條件才能構成交通肇事逃逸。構成肇事逃逸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自首是《刑法》規定的法定減刑情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一、開車撞死人逃逸怎么處理? 交通肇事撞人后逃逸,應當根據造成的后果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33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
過失撞死人:交通肇事罪 故意撞死人:故意殺人罪 過失撞人后,將受害者帶離事故現場致其死亡:故意殺人罪。 具備以下情況之一就是犯罪: 1. 死亡1人,司機負事故主要責任 2. 重傷3人,司機負事故主要責任 3. 喝酒后、吸毒后、無駕...
交通肇事逃逸后又自首的處罰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保險公司一般會將交通肇事逃逸作為商業險免賠的事由。所以交通肇事逃逸不僅要加重刑罰,還將導致商業險難以索賠,甚至無法得到賠償,因此,交通肇事后切忌逃逸 《最高人...
七年以上,酌情減刑 1、首先主動投案自首行為屬于法律上從輕處罰的一個情形,法院在最后的量刑時也會考慮到這一因素。 2、根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交通事故逃逸后自首的處理方法(一)、《刑法》規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
編者按醉酒駕車是常見多發案件,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少疑難、爭議問題,小編特對《刑事審判參考》中登載的相關典型案例進行梳理,摘案例的要點予以轉發。1.校園道路屬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道路?第892號李啟銘交通肇事案指出:從相關法律文件對道路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