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慰女孩
一個女人在流淚的時候是最脆弱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她需要安慰。安慰是一種藝術,有時候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夠了。
安慰人的動作要讓她感到你對她的關心,支持,要讓她有歸宿感,安全感。例如給對方一個深情的擁抱,撫摸一下對方的頭(后腦勺)。
安慰人的話要講的精辟,簡潔。尤其是要投其所好,根據所發生的事情而說話,對癥下藥。不要太羅嗦。
當然,有些時候是需要雙管齊下的。
有些時候,你甚至只需要做她的聽眾,這也是一種安慰。
根據不同的事情,給予他人不同的安慰方式。安慰的方式是因人而議的,還要看是什么事情。
2.安慰方式
當別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時,卻往往言不由衷,或不著邊際、拐彎抹角,繞一大圈而終究無法切入重點。該如何開啟「發自內心」的深層對話?而不是僅止于「絞盡腦汁」的表面對話?該如何整合身、心、靈,以自然之姿來做最有效的對談?
指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對談,讓求援者獲得適度紓解,進而自然地達到「治療的效果」。
如何安慰別人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世的變遷,我們經常會碰到欲言又止、不知道該說什么的窘境。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他失業了;同事的檢查報告出爐,確定他罹患癌癥;大學同學正經歷婚變,準備離婚;好朋友的媽媽得了老年失智癥;岳父突然死亡,而老婆為來不及見最后一面而抱憾......。
面對這些傷痛或難堪,能幫什么忙?應該幫忙嗎?怎樣幫忙才有效?要幫到什么樣的程度?而當朋友痛哭無語時,該如何按捺內心的不安與疑問,傾心聆聽并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而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該如何適時求援?我們具備坦然接受別人幫忙的能力嗎?..........
我發現這10大原則也同樣適用于其它場合,尤其是作為咨詢人員。
對許多人而言,目擊別人的傷痛與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們經常會想快速解決它、采取某些行動,或設法提供立即的解脫。有些人則為了避免說錯話,寧愿選擇什么都不說,而錯失表達關心的時機。我們每天都與不同的人,進行許多不同的「對話」。我們可能事先在腦海中做練習,或只是順口說說、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當別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時,卻往往言不由衷,或不著邊際、拐彎抹角,繞一大圈而終究無法切入重點。該如何開啟「發自內心」的深層對話?而不是僅止于「絞盡腦汁」的表面對話?該如何整合身、心、靈,以自然之姿來做最有效的對談?
《Healing Conversation》作者南絲.格爾馬丁,針對如何彌補人際溝通的鴻溝、適時適度表達關心,提供了「療效對話」的10項原則。所謂「療效對話」,是指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對談,讓求援者獲得適度紓解,進而自然地達到「治療的效果」。當你不確定「說什么?」和「如何說?」的時候,本書可以提供許多實用的參考。
療效對話的10大原則:
1. 聆聽聆聽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細聽聽對方說了什么、沒說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聆聽也不是指說話或發問;通常我們會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詢問對方問題,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然而,所謂的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同時不急著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們必須愿意把自己的「內在對話」暫拋一邊。所謂的「內在對話」,是指聆聽的同時,在腦海中不自覺進行的對話,包括動腦筋想著該說什么、如何響應對方的話,或盤算著接下來的話題。
2. 停頓
在對話之間,有時說,有時聽;當聽到自己心里響起「我不懂......」的聲音時,就是該暫時停頓一下問對方:「我是否錯過了什么情節?」我們還必須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覺產生的機械式反應,例如,想快速解決對方的不安,因而沒有正面思考問題,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動的階段——說些或做些我們認為對對方有益的事。
從容不迫地停頓與思考,可讓我們停止下判斷、停止反應,并且產生好奇心。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剎那間,發揮同理心,如果沒有做這樣的停頓,我們可能會在剎那間,說出稍后會反悔的話。停頓就像開車時,變換排擋時所需使用的離合器:先減速到某種程度,扣上齒輪之后,才能進行加速。
安慰的藝術,在于「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以及「不在一時沖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3. 當朋友不當英雄
幫助別人度過艱難歲月,不等同于將他們從痛苦的處境中「拯救」出來。人們有權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后果,和其所帶來的困境。我們應該認同他們的痛苦,讓他們去感覺痛苦,并且不試著快速驅散痛苦。我們僅試著提供讓他們越過「恐懼之河」的橋梁。
當朋友、家人陷于情緒或身體的痛苦之中時,支持他們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許對方哭泣。面對哭泣的人,人們最自然的反應,即是希望對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說:「別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決的!」其實這并不是最適當的反應。當對方啜泣或掉淚時,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無助而感到坐立難安。然而,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掉淚則是療傷的一種過程。所以,請別急著拿面紙給對方,只要讓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給予安慰
給予安慰并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覺。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心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做自己、并認同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5. 感同身受
當我們忙著試圖幫助他人時,可能會忘記人們會察覺到我們內心的波動——沒有說出來的想法和感覺。盡管人們無法確知我們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覺到我們是否驚慌、對他們下判斷,或是為他們感到難過。面對面安慰別人,和我們內心真正的狀態,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對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內心的煎熬。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身與安慰,即是給予對方的一項禮物。
6. 長期守候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迅速整頓那樣的混亂。人們需要時間去調適、檢討、改變和詢問:「假如......,會怎樣?」的問題。在「療效對話」中,我們學著接受以下事實:我們的家庭成員、同事或鄰居,有時候僅需要我們當他們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復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論身處任何狀況,對自己不知該說什么而感到困窘,是無妨的;讓我們想幫助的人知道我們的感覺,也是無妨的。甚至可以老實地說:「我不知道你的感覺,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什么,但是我真的很關心你。」即使自己對這樣的表達覺得可笑,還是可以讓對方知道,你不急著「現在」和他交談。你或許可以選擇用書寫的方式,來表達感覺和想法。除了言語的表達之外,「療效對話」尚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實用資源
不需幫別人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可以盡力提供可用資源——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來幫忙他們找到答案。可以為對方打幾通電話,連結人脈;也可以找相關的書籍給他們閱讀;或是干脆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平靜地尋找自己的答案。
9. 設身處地、主動幫忙
當我們問:「有沒有我可以幫忙的地方?」有時候有答案,有時候他們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樣的幫忙。然而,人們有時會對自己真正的需要開不了口。設身處地去考量人們可能需要的協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們遭遇過類似的經驗,也無法百分之百了解別人的感受,但是我們可以善用同理心去關懷對方。切記需先耐心聽完別人的故事,再考慮有沒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結果是否對對方有益?
感情不和離婚是在所難免。有些事情尤其是父母的事情,兒女也管不了,太多。女女生傷心,那是不必細說的是很正常的。這是痛苦的,誰也勸不了太多?但你也不能不勸。安慰他最好的安慰他的就是。把現在他要做的一些事情。和他。說一說順著她想說的話去理解她,安慰她。詢問她的需求,心理上的需求。他想要解決的一些問題。對于他所害怕的和所傷心的事情。盡量細細的從各種方面去安慰她。如果他真的想去三星,你再帶他去三星,其實旅游是一個很好的散心的方法。你們可以到一個地方靜靜的。修整一下。休息休息,讓他靜下心來。寧靜的。呆一陣子......
要告訴孩子,無論爸爸媽媽是不是還生活在一起,對孩子的愛是沒有改變、沒有減少的,只是家庭成員的結構會發生變化,但是大人們都還是依然關心、愛護孩子的。要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特別是思想,不要讓他們因為大人之間的事而受到過多的傷害。
有的孩子很敏感,會認為父母吵鬧甚至離婚都是因為自己不懂事、不討大人喜歡而造成的,針對這種心思特別細膩的孩子,父母親一定要好好地跟他們溝通交流,不要讓孩子把離婚的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從而給自己的心靈蒙上一層陰暗。
吵架也好,商討離婚后的一切事宜也好,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不......
首先需要搞清楚她是為什么欠了十幾萬信用卡?如果有正常的用途,那么平時相處多照顧著點她;如果是用來花在吃穿用玩上面,沒有節制的話,還是不要助長她這種過度消費的習慣了,花的時候當然爽快,但也要考慮自己的還款能力,當然,你不差錢的話,可以說:刷我滴卡。我欠信用卡5萬,心里難受,要怎么和家里人說展開全部不管怎么說,先還掉才是正事,5萬只要不是一次性還清,0.05%日息的利息每天25元,如果逾期嚴重還有其他處罰!因為這個逾期次數多多,到被銀行強制還款,那你的信用記錄將很慘,以后再想辦信用卡或貨款那就沒可能......
